拜讀十一月五日貴報投書版「女兒英聽差勞工媽媽無奈」。我可以體諒李媽媽的心境,社會貧富的懸殊愈大,人民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愈不平均。
這不是台灣獨有的問題,美國更嚴重。我沒有能力解決社會問題,但我可以提供個人學習英文的經驗供參考。
如果我不會英文,我的人生會完全不一樣。我在美國住了二十年,曾在美商公司工作,行腳遍步歐洲和亞洲,我世界各地都有朋友,我用英文寫詩和部落格。的確,英文提供了我很多機會,豐富了我的人生。
但我出生於眷村,爸爸是空軍機械下士,媽媽是國小老師。我從未上過補習班。我的英文和我的成長背景、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學校完全沒關係。
我上高中時,村子裡有了第一台黑白電視。我迷上了《打擊魔鬼》和 《不可能的任務》等外國影集,每晚八點,我準時到鄰居家報到。因為我成績還不錯,父母也沒太管我。我開始做夢,在夢裡我會說流利的英文。
上了大學,我又迷上搖滾樂,那時沒電腦、iPod和YouTube,只有收音機和錄音帶。每個星期六我都很期待警察廣播電台余光的西洋歌曲排行榜節目。
四年下來,我本科的德文沒學好,但英文我可以琅琅上口,唱上百個樂團的成名曲。
我念的是輔仁大學,學校裡有外國傳教士、外籍教師和交換學生。因為我對英文和西方文化的愛好,自然而然的我也敢和他們搭訕,後來和一、兩位成為朋友。這奠定了我聽和說英文的基礎。
我現在對教育的看法是,「沒有笨學生,只有沒有興趣的學生」。 我覺得父母和老師最大的責任,就是啟發孩子的興趣。檢視孩子的興趣是甚麼?音樂、文學或電影?
網路和電視上,這種英文節目太多了。如果主題是孩子喜歡的,他一定學得很快又開心,他的聽力一定會進步很快。現在社會趨向多元化,出頭天的管道很多,學位固然重要,興趣、熱情、毅力和恆心,才是永續成功的後盾,祝福你們。
劉愛玲(新竹市/自由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