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陶藝術

文與圖/張台瓊  |2012.11.04
1724觀看次
字級
圖/張台瓊

「金山柴窯」就像童年時期夢想中的樹屋,

一個用漂流木築成的自由創作空間。

「金山柴窯」位於北海岸邊的金山小鎮,這裡的一支一柱都是藝術家王春長利用雨後、金山海邊的天然漂流木與工程用廢棄木板搭建而成。

幾座拉坯機,再加上自建的柴窯,就成為王春長每天下班後的「任天堂」。問他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休息的時間,而願意長年待在這個沒有門戶的工作室「工作」?他很淘氣地回答: 「因為它好玩嘛!」不過,他這一玩,就是十餘年。

和他接觸過的人一定能感受到他對陶藝的熱誠。看到他樂天派的笑容,不容易聯想他的柴窯只有百分之五十的良好。也就是說,因為他的堅持,每燒一窯二百件茶壺中,只有一百件是可以賣的,其餘百分之五十的作品常只能割愛。

他說,正因為這樣不確定的因素,讓他投入一次次實驗,學習控制每個變因,如排窯、溫度、火候、木柴、落灰等。因此,創作的過程中常常有意外。他說,也因為每一次窯燒的不確定性,所以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令人動容。

他一邊撫摸著自己的作品,一邊笑著解釋完全沒上釉藥,卻因為「木灰」在高溫一千二百五十度的窯裡所留下的痕跡。指尖循著壺上火焰紋過的燒痕,看得出王老師很能享受這些意外的收穫。他提到,改窯一開始是出於尋找更好的燃燒空間,後來作品成熟了,有更多時候是不希望作品流於固定模式,或讓自己失去求變的勇氣。然而,一方面雖自豪於這樣的實驗精神,另一方面,還是會苦於改變時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慘痛的經驗常被他拿來自我解嘲創作的辛苦。

王老師解釋:剛開始純粹是抱著好玩的態度「玩陶」,但這一玩就無法停下來。反而是周圍的柴燒好友一個個受到他熱情的感召,紛紛加入他的夢想王國。

幾位藝術家秉著分享與交流的精神,聚集在一起合作燒陶。他很開心地說做陶的人大都有開放的心胸,北海岸十二支柴窯,每個都是曾經一起燒窯的好朋友。

走出王老師的工作室,他指著兩旁的田地說:「這邊還有兩分地,是可以利用的空間。許多熱情的好朋友建議,希望我執行一些藝術計畫與藝術理想,我總是笑笑的聽著,當然我樂見有心人能夠經營它,並實現美好的理想,然而,我私下的想法卻很單純:怎麼經營都好,只要能留下一支窯,一顆柴燒藝術家的心臟,讓我繼續玩,繼續探索就夠了。」

柴燒在王老師的心目中是蘊涵無限夢想的寶藏,也是他投入摯情的眸光之後,用火與土淬鍊出的結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