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瀚林
這部南美洲電影編導,出自女性導演寶拉‧瑪可維琪(Paula Markovitch)之手,片中出現不少長鏡頭及一鏡到底的運鏡手法,雖然看似冗長,但整齣影片裡卻能著實表達小女孩瑟西的內心起伏,劇中從瑟西的角度採順敘法,讓觀眾了解電影劇情的來龍去脈。
瑟西並非出自富裕家庭,沒有父親的她與母親相互依存,就算如此,瑟西開朗的個性和她總是愛大聲笑的模樣,與家裡的遭遇形成強烈對比。儘管家中困境重重,她的媽媽仍讓瑟西去上課,但卻告訴瑟西不可以將家事外揚。
直到瑟西在愛國徵文比賽中,把自己的家庭遭遇寫出來,但瑟西的母親卻帶著她重新改寫。純真的瑟西無從下筆,她媽媽卻告訴她情節跟原來寫的完全相反就對了。沒想到瑟西的違心之作,竟因此拿下第一名,就在老師和她很開心的同時,朋友卻因此疏離她,當小女孩還是去接受表揚時,臉上沒有絲毫喜悅,因為她不曉得這個第一名的價值究竟何在?
小女孩瑟西根本不明白她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要這樣做才能拿到第一名,又為什麼拿了第一名朋友卻要冷落她。這部影片發人省思,想獲得成功是否必須讓自己活在謊言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