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吠之鹿

文/裴家騏(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2012.11.03
2814觀看次
字級
三種台灣原生的雄性鹿科動物:水鹿(左)、梅花鹿(中)、山羌(右)。圖/裴家騏(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英國人稱牠是「吠鹿」,台灣人叫牠「山羌」。常爬山的人就算沒見過山羌,也都應該聽過牠那突如其來、單音、嘹亮如犬吠般的叫聲,往往令初次聽到或沒有心理準備的人嚇一大跳,尤其是距離很近的時候。

在台灣,山羌是全島性分布(包括綠島),垂直範圍則可由海平面到海拔三千公尺左右,但以兩千公尺以下較多。山羌喜歡在連續、大面積的闊葉森林中生活。

在過去數十年間,大量人類活動確實影響山羌的棲息環境和數量,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生存在低海拔的山羌族群,受影響較為明顯。

是羊還是鹿?

台灣山羌,體重約十公斤,外表有如中型純褐色犬。有趣的是,「羌」這個名詞只在台灣使用,在中國大陸叫「麂」(ㄈㄨ),「羌」指的是一種少數民族;換句話說,在台灣,山羌是一種像羊的動物,而在中國則被認為是一種像鹿的動物。

分類學上,山羌被歸類於偶蹄目的鹿科,因此,「麂」的名號是合理的。雄性鹿科動物頭上都有成對且明顯的鹿角,但山羌頭上的角只有十公分左右,反而長得很像山羊的角,所以,「羌」的名稱也有道理。

不過,雄性山羌雖然角小,卻是鹿中唯一又長角、又有尖銳而突出的犬齒動物(其他鹿種的犬齒則都已退化),因此,常被用來舉證鹿的祖先其實是一種有發達犬齒的動物,後來才演變成頭上有角的動物,而山羌正是過渡期的物種。

平均來看,在台灣南部山區,每一百公頃的面積中,大約可以找到九至十隻山羌。牠們多半獨來獨往,雄性的「家」幾乎不重疊,具有明顯的領域區隔;而雌性個體間則不互相排斥。通常,一隻雄羌的領域中,會同時住有三到四隻、生活範圍高度重疊的雌羌。

山羌的壽命約十幾歲,每胎產一仔,全年都可繁殖。母親在生產後三、四天內即可再度受孕,跟人類不同,產後哺乳期是不會受孕的。

收集下顎骨

山羌由於數量多、分布廣,一直是各原住民族傳統的狩獵對象之一,與野豬、長鬃山羊和水鹿同為重要的食物用動物。傳統上,原住民獵人有保存山羌下顎骨的習俗。往往經過數年的累積,一個獵人可以有上百個山羌的下顎骨。

過去,這些下顎骨的收集,除了有記錄成績的目的外,每隔數年,獵人還會將這些下顎骨,「葬」在族人祭拜神祇之處。根據研究,這種「善待」被獵獲物的儀式或風俗,至少具備以下兩種功能:一、安撫被獵殺、被食用動物的靈魂;二、希望這些被「安撫」的靈魂,回到靈魂界後能為這位獵人「說些好話」。

這一類習俗,多源於對超自然力量的畏懼,而最終目的則是希望避免被該動物報復、保佑往後狩獵的成功、以及期望日後資源源源不絕。這種對超自然力的畏懼,多半會節制狩獵的數量和約束浪費或糟蹋的行為。今日看來,「心存敬意」似乎正是現代人在破壞大自然時,迫切需要的關鍵美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