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朝榮
五十二歲黃女士是家庭主婦,平日生活作息規律正常,從不抽菸,家人也都未抽菸。近一個多月來,快走、爬樓梯會喘,且日漸加劇影響日常作息。到醫院就診,胸部X光檢查顯示右側肺部肋膜積水,經由胸腔內視鏡取得肋膜病灶的切片檢查,病理診斷為肺腺癌,臨床尚無偵測出明顯的轉移,疾病侵犯嚴重度為第四期,切片檢體進一步基因分析,確定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FGR)基因的突變。
接受每日口服一顆「艾瑞莎」(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酪胺激抑制劑)一個多禮拜後,呼吸困難的症狀明顯改善,右側的肋膜積水也顯著減少,她持續服用藥物已近二年,除皮膚些許疹子,並無其他副作用,生活作息如常。
像黃女士的病情、治療方式是國內常見的臨床案例,藉著這個例子也指出,針對特定標的的癌細胞,給予對的藥物治療,就能達到對症下藥的效果。癌症的全身性治療,即大家熟知的化學治療,主要作用在分裂、增殖的細胞,透過毒殺細胞來達成治療的效果。
由於有效撲殺癌細胞的化療藥物劑量,與會傷害正常細胞的劑量太相近,治療癌症同時也常會影響正常細胞,尤其增殖較快的細胞,臨床常見落髮、黏膜發炎潰瘍、骨髓造血抑制、血球數下降等副作用。化療對身體的傷害,是不少民眾卻步的原因。
如何找出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之間的差別,針對癌細胞獨有、而正常細胞少有或不存在的特質著手去處理癌症,讓癌症醫療像是一門充滿藝術感的專業,也一直是癌症治療研究的重點之一。
分子生物和基因科技的進步,讓癌症科學家能經由解析癌症發生,及進展的分子機轉,找出不少癌症獨特的基因異常。
可說「分子異常」是驅動整個癌細胞運作的主要程式,就像是駕駛癌症列車的司機(driver gene mutation,駕駛型基因突變),癌細胞已習於追隨這位司機,對於癌症基因的異常所帶動的運作模式已上癮,非得追隨它,否則就會造成無法運轉。
因此,若能阻斷這類分子異常的運作,便能癱瘓癌症列車的運轉。當然這套模式也應用在癌細胞之外,藉由影響癌細胞的周邊微細環境,如使用抗血管增生或免疫治療的標靶藥物,來摧毀癌症的存活和發展。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