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抄錄幾則熱門新聞——
月退俸的軍公教人員,年終還可以領到慰問金,浪費公帑,太不公平了!
年資超過三十年以上的公教人員,政府每年須負擔公保費四億八千九百七十六萬,健保費五億七千三百萬,太不公平了!
退休的公立大學教授轉任私立大學教授,領取雙薪,對照許多人找不到工作,太不公平了!
退休中將每月實領十二萬,每年收入達到一百六十二萬,退休勞工,每月給付僅有一萬三到一萬四,比起榮民每月一萬四還少,退休勞工每年只能領十五萬六千到十六萬八千元,太不公平了!
真的這麼不公平嗎?既然軍公教福利這麼好,為什麼您當初不從軍、不考公職、不拿學位當教授呢?羨慕領月退俸的公務員還有慰問金?可曾想過,當公務員也要付出很多的機會成本?可曾想過,物力維艱時期又有多少家長願意鼓勵孩子當公務員?羨慕退休將領薪水領得多?可曾想過,那是多少汗水換來的?當你我在休假的時候,軍人卻是二十四小時待命;當戰爭來臨時,又有多少職業軍人能夠升到將官、安享天年、領取一百多萬年功俸呢?羨慕退休公立大學教授轉任私校可以領雙薪?那為什麼當年不好好念書呢?
換一個角度想想,當勞工何嘗不好?吳寶春不也是勞工出身?如今一躍成為麵包大師!台灣有很多中小企業主不都是勞工出身,如今成往來兩岸的巨富?新竹科學園區裡多少高科技業的勞工,都因為分紅入股成了有錢的中產階級;金融界、保險業界多少勞工因為戰戰兢兢的努力,如今成了人人稱羨的「師」級人物。然而,何時聽過軍公教人員因為表現良好國家發給巨額獎金而致富?
台灣是個自由社會,自由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社會流動有「水平流動」(Horizontal Mobility)和「垂直流動」(Vertical Mobility),前者如遷徙自由,後者則是指人往上爬的機會均等,譬如,人人都有選擇念大學研究所的自由,人人都有選擇職業的自由。人人都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成就功名,創造財富。
自由社會裡,各種產業、行業和職業,為了爭取必要的人力資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裡,必須設計出不同的薪酬待遇與福利方案。譬如,為了吸引高階人才進入公務體系,政府就必須提高公務員的待遇和工作穩定性;當高薪科技產業要想在台灣吸納人才時,該產業就必須以比競爭對手更好的薪酬來吸引人才。同樣的,當徵兵制改為募兵制時,如果國防部不能祭出比民間更吸引人的薪酬,肯定募兵不足;當醫護人員人力不足時,如果不能大幅提高醫護人員的待遇福利,那麼,醫護人力缺乏的問題肯定會持續惡化下去。不同職業的薪酬待遇與福利,造成了往上往下、垂直流動的機制。當然,社會流動機制的產生並不是立即可見的,要培養優秀的公務員、軍人、醫護人員、科技研發人員,都需要相當的時間;這就需要長期穩定的制度來支撐。
既然是垂直流動,有往上的社會流動,必然有向下的社會流動。非技術性或半技術性勞工的待遇福利不如軍公教,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資通訊科技的發達,電腦和網路取代了勞工的工作,迫使傳統產業主釋出許多勞工,也降低了雇主願意付出薪資的標準。這也就是當今平均薪資回到十四年前標準的關鍵原因。
面對所謂不公平不正義的批評,執政當局該做的絕不是停發退休軍公教的年終慰問金,也不是停發退休國立大學教授的月俸,而是趕緊找出調整產業結構、引領產業升級的良方。至於公務機構冗員過多或是效率偏低的問題,必須嚴格執行獎懲制度,淘汰不適任的公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