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蕭敦仁指出,減肥失敗,通常是用錯方法。專家建議,維持減肥成果一定要運動,一般每周運動一百五十分鐘,運動後補充優質蛋白質,享瘦不易胖。
國內減重專家蕭敦仁強調,減肥必須從改變行為著手,才可能成功。首先要監控飲食相關行為,接著採用低脂食物,並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可說是維持減肥成果的關鍵。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昨天探討「體重管理過程中之運動策略」,學會副理事長蕭敦仁等人認為,慢跑、健走、騎車、有氧舞蹈、游泳及登山等有氧運動可燃燒脂肪;核心肌群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及蹲馬步的無氧運動(重量訓練)可增加肌肉,運動可塑身、預防肥胖及骨質疏鬆。
既然運動對體重控制如此重要,怎麼吃、何時動才能吃出肌肉量、不長贅肉呢?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崗說,運動完一到二小時內補充雞蛋、瘦肉等優質蛋白質很重要,此時是肌肉合成的好時機。
署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說,運動好處多,雖然偶爾會發生運動傷害,但只要把握「循序漸進」、「量力而為」、「適可而止」原則,建議一般人維持一周五天每天半小時、動到講話會喘的運動量。
劉燦宏說,依國民健康局「台灣健康體能指引」,六十五歲以上、活動量足夠且體力較佳的老年人每周要有一百五十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活動量不足且體能差的老年人,建議每天飯後散步,累計每周三百分鐘輕度身體活動量,並注意事前暖身及事後和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