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後世稱譽「詩魔」,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卒於洛陽香山。任職忠州時,於城東山坡植花,名為「東坡」,蘇軾號東坡即是學自白居易。
詩歌平易近人,老嫗能解,關注現實,提倡「新樂府運動」。初與元稹酬唱,時號「元白」,又與劉禹錫應和,齊稱「劉白」。詩歌現存近三千首,有《白氏長慶集》。自編詩為諷喻、閒適、感傷和雜律四類。
以諷喻類自貴,如〈秦中吟.買花〉:「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指陳社會貧富差距;又如〈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價願天寒。」表現朝廷橫徵暴歛與百姓勞苦生活。
另感傷詩〈長恨歌〉以玄宗與貴妃故事在史事中糾擾:「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虛實相生,抒情與敘事混融;續感傷詩〈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對比京師歌女與自我貶謫的生命困境,而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自我形憐。
唐宣宗有〈弔白居易〉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白居易喜養家妓,《舊唐書.白居易傳》云:「初,居易罷杭州,歸洛陽,於履道里得故散騎常侍楊憑宅,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家妓樊素、小蠻者,能歌善舞。」唐人孟棨〈本事詩〉載白居易詩對歌妓樊素、小蠻的讚美:「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見其〈池上〉詩的天真童趣:「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小娃撐船采蓮,未知如何隱瞞,徒留划船蹤跡。是詩從景色當行中對娃兒進行心理描寫,清新活潑,情韻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