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宜高速公路的雪山隧道,連續發生滲水,且滲透點廣泛,顯示水流方向已背離原設計,安全亮起紅燈。行政院蘇院長指示交通部立刻由專家組成團隊,嚴正全面檢驗,這是正確必要的態度和作法。
雪隧全長十二點九公里,東南亞第一、全球第五。開放通車以來,車潮湧至,堵車已成家常便飯,隧道內擠滿人車,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位於地質破碎帶的雪隧,因特殊的地質條件,對設計、施工是很大的挑戰,在開挖時即因大量地下湧水而多次坍方,工程非常艱難。
據學者調查確認,雪隧水流屬「年輕」新水,源源不絕,只要下雨,地下水位立即提高,阻絕不易;且雪隧深達四、五百公尺,水頭壓力大,因此採導流方式紓解水壓,並多層防護,避免滲漏水影響路面及隧道機電、行控等設施安全。
更何況,雪隧設計排水最大容量採取高標準的每秒三千五百公升,縱使最近雪隧水流量升高到每秒六百公升,應該也不致發生滲漏。如今水不走水路,反而滲透下來,顯示水流背離隧道原設計,衝破四層防護,隧道結構安全面臨新壓力。
人命關天,全面徹底體檢雪隧,是保障安全的唯一方式,交通部絕對不可諱疾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