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銀行業資金浮濫,但因車市急涷、消費低迷,再加上車貸延滯率提高,多家銀行考慮退出車貸市場。但民眾仍有購車貸款需求,在銀行陸續退出後,可選擇借款途徑變少,今年車銷量可能創歷史新低。
今年台灣新車市場,面臨前所未見的大衰退,主因是經濟不景氣、民眾買車意願及能力降低,再加上雙卡風暴導致全面的消費金融業務緊縮;因車市買氣降到冰點,銀行業汽車貸款放款量,今年以來更是「連續六個月負成長」,較去年同期減少一百億元,到七月底餘額只剩一千三百二十九億多元,是近一年來最低點。
對銀行業而言,退出車貸市場,也很矛盾;因市場明明就「資金氾濫」,銀行業滿手資金,卻沒地方「消化」,但因擔心卡債風暴向上延燒至其他有擔保放款,只得將授信緊縮的範圍也擴大到有擔保放款,而兩種主要有擔保放款中,車貸相較於房貸,車貸風險更高。
南韓也有相同經驗,南韓金融風暴時,由於消費金融業務萎縮,南韓車市因而大幅衰退,後來景氣雖復甦,但新汽車市場無法恢復原先每年一百五十萬輛高峰,只剩下百萬輛規模;台灣今年新車市場銷售量大概也會創歷史新低,同時還影響銀行業關起車貸大門。
金融業者說,購車需求仍在,但銀行看到商機在前,卻無法承做,重點還是在經濟大環境太差,對未來環境不樂觀,因而不敢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