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局統計,一年五千三百億元的醫療支出中,約有四分之一用於藥品,不過立委昨天舉辦公聽會,擔憂國產學名藥的品質不如原廠藥,也建議醫院採購藥物時,不能僅考量藥價利潤。
健保局七次藥價調查,壓縮不少原廠藥的空間,不少醫院轉而尋求學名藥等替代藥品,引發換藥潮。立委林世嘉、李應元等人昨天舉辦「賤藥傷身」公聽會,林世嘉表示,根據國內學術期刊《藥物食品分析》一份研究,進行一百九十種學名藥、與原廠藥的品質分析。發現原廠藥和學名藥的失敗率分別為百分之三點九和百分之六點五,雖然不具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但仍擔憂在市場中,存在一些規格不合標準的藥品。要求各大醫院主動對各項藥物的品質檢驗。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強調,國產學名藥不代表低品質、低藥價也不代表品質差。各項藥品上市前需經審查、上市後也有不良品通報等品質監控,並會要求業者透過回收、限期改善等提升品質。
林世嘉也指出,健保局給付藥價,訂定「藥價基準」,統一核價,不利於原廠藥與學名藥之間競爭。核價太低,也缺乏新藥進入市場的誘因,病患無法獲得最新的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