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以文化起家,出書辦雜誌、報紙,都秉持著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走過艱辛歲月。
西來大學董事依空法師曾說:「《普門》雜誌的經濟拮据,一直是我們胸中的痛與無奈,要信徒出一百元做慈善容易,要訂一本雜誌很困難。」
佛光山文化院佛光文化社長永芸法師十三日提出論文—「佛教期刊必須與時俱進─談佛光山期刊出版的時代影響與未來性」,詳盡說明佛光山期刊的轉型歷程。
《覺世》旬刊是佛光山最早的期刊,一九五七年由張少齊創辦,發行人張若虛,星雲大師任總編輯,從發稿、寫稿、編排、校對到發行一手包辦。直到一九六二年,才由星雲大師正式接辦,至今經歷四次沿革。
最初《覺世》旬刊以四版、四開的報紙型態發行,每月出刊二次。一九七一年起,增編一份十六開的雜誌版,兩年後改版為《普門》雜誌,同時發行。
為方便讀者閱讀,《覺世》改版為三十二開袖珍本,方便讀者閱讀,至一九九六年《覺世》月刊發行量已達四十萬份。
二○○一年《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以學術論文為主。二○○○年創辦《人間福報》,為每日發行的日報,《覺世》併入為今日福報的覺世版。
永芸法師說到,過去為維繫《普門》,除到佛光山各分別院認購、辦義賣,更巡迴演講、下鄉推廣,並廣邀專家、學者賜稿。讓《普門》不僅在全台各大書局、OK便利商店展售,華航、長榮等國際航線都有放置。
今日的《人間福報》則在前人打下的基礎上創刊,已邁入第十三年,未來將走向引領社會思潮的主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