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食物 吃多少準備多少

周玫良 |2012.10.04
1634觀看次
字級

台灣日前成為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第二十四個會員國。世界糧食問題不是缺糧而是患不均,富人揮霍,窮人餓肚子。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委託的研究,一年約有十三億噸食物被浪費,專為人類生產的食物,有三分之一從未被食用。

而富有國家一年浪費二千二百萬噸的食物,數量相當於大撒哈拉非洲區的淨生產值,令人驚悚的數字,聽了直打哆嗦。

在台灣許多號稱吃到飽的餐廳,正加速浪費食物的腳步,實在有必要調整這種飲食方式,重新開展節約風氣。吃得優雅並且適量飲食,是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另一項需要被指正的是「吃東西比賽」,除了可以拚到上媒體,達到宣傳的效果,真的讓人不清楚吃得狼吞虎嚥到底能否吃到食物的美味?失了形象,傷了腸胃,對參賽者的好處在哪裡呢?或許想白吃一頓的心理作祟吧。對於這類活動應該徹底被檢討,最好是不要再辦理。

筆者去朝山時,發現膳堂供餐的方式值得推廣,吃多少拿多少,這才是生活美德。

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約有三十二萬低收入戶沒有足夠物資,每年卻浪費二百七十五萬噸食物。家父曾服務於五星級飯店,他說為求食物新鮮、保持品質,當天用不完的熟食及麵包均成廚餘。

雖然廚餘可以再利用,但有更多需要的人,可以選擇這些其實尚可食用的餐點。或許透過食物銀行招募的義工,協助將這些食物送到需要者的手中,發揮食物最大效益。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目前在桃園、台中和嘉義等地,設立食物銀行服務中心,以失業的人及邊緣戶為優先,已協助超過二千戶家庭。

該協會還計畫建立資源平台,整合物資及捐款,以電腦系統管理,減少浪費,避免相同資源送到同一家戶。筆者覺得更多義工應該投入這有益的善事。

不要糟蹋食物便是善待自己,雖然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已在台運作多年,但撙節飲食的觀念仍有待加強。

政府已看見推動的必要性,希望透過立法,建立企業捐贈抵稅誘因,吸引更多企業投入社會公益,共同來打造「資源不浪費、老少都溫飽」的目標,為消弭飢餓努力,就從你我開始做起吧。

周玫良(新北市/國會助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