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十四族,屬於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的一支,各族群仍保留南島民族語言與文化的古老形式,不僅是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台灣的珍貴文化資產。我曾在〈那一年,台灣原住民在巴黎發聲現身〉指出,一九八八年原住民傳統樂舞訪歐團(包括馬蘭阿美族、海瑞布農族、三地門排灣族三十六人),以純粹傳統(原汁原味)的表演方式,風靡歐洲。尤其一曲布農族的Pasibutbut,讓觀眾與樂評齊稱「天籟之音」。這就是原住民的文化魅力!
原住民樂舞屬於非物質文化,而工藝則屬物質文化,包括衣、木工與雕刻、製陶、編織與網袋、瓠器等,不可不謂琳瑯滿目。
台灣四面環海,屬亞熱帶,氣候多變化,地形多樣,平地、高山齊聚,而自然環境樣貌豐富,蘊育了種類繁多的植物,儼然是一座纖維之島。竹、藤、麻、藺草等植物纖維隨手可得,原住民族便從中發展出特殊的編織技藝與色彩鮮豔的服飾。
原民服飾除了具備禦寒、保護與美觀的功能外,也蘊涵傳統藝術的特質,更傳達了族群認同的深層意義。服飾本身具有多重屬性,例如:排灣、魯凱唯有貴族可穿戴華服,並施之以花紋,顯示特殊身分;泰雅女子必須習會織布才有資格紋面、成家,男人負責製作織布機,男女合作採麻、整理麻線,織布則由女子負責;阿美、卑南穿戴不同服飾以示不同年齡、階級的身分;在某些特定節慶祭儀,穿戴傳統服裝,充分表現族群的認同;服飾的色彩、圖案與形制,皆要求對稱與均衡,從而展現各族群的獨特風格與美學意涵。
個人接觸原民服飾大概有三個階段,過程彷彿心靈在傑作冒險。一是一九九二年,我率領民俗藝術團到華盛頓DC進行文化交流,一團二十人,成員多位是一人多藝,齊力展現台灣風華。當中,排灣許春梅的編織,平台背景懸掛不同身分的服飾,端坐台上織布機,手腳並用,現場表演十字紋繡,讓州長、夫人與觀眾大開眼界,駐足許久;二是一九九八年,我總策畫《台灣民俗技藝之美》,力邀徐瀛洲副董事長撰寫〈台灣原住民的工藝〉,他透過長期的田調,對原民服飾的工序,深入解讀,以圖文並敘的方式,引人入勝;三是細讀李莎莉《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1998)對原民服飾的多元美學,嘆為觀止。
近年來,台灣社會幾經驟變,民俗藝術瀕臨滅絕之境,原民服飾亦僅靠著若干節慶習俗以維繫命脈於不墜。有鑑於此,文化部文資局特別舉辦「原住民族衣飾鑑賞與科學管理研習會」,以喚起大眾正視,尋找傳承這項傳統藝術的方法。研習會擬定亟需保存傳習的珍貴技藝,並開出衣飾鑑賞、典藏研究、維護管理與傳承創新等面向,為貼近實際,從在地文化傳承的觀點出發,以泰雅、阿美、魯凱與噶瑪蘭四族為例,邀請專家學者解說並示範染織、樹皮布、織繡,及香蕉絲織布等,方便入門。
一曲Pasibutbut,讓世人驚讚為「宛如天籟」; 而重現的原民服飾,其精采艷麗若彩虹,當令人驚嘆為「巧奪天工」了。這些都是原民的文化圖騰,也是台灣文化的重要元素。我們呼籲大家正視,用心接觸,進而珍惜島嶼寶貴文化資源。
時間: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
地點: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九號(西園二九服飾創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