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雷音洞隋建造 大陸最早佛殿

觀昶 |2012.09.26
1115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昶綜合外電報導】大陸文物部門日前宣布,考古專家研究認定,北京房山區雲居寺景區的「雷音洞」,是大陸現存最早的佛殿,建於隋朝大業十二年(西元六一六年),已有近一千四百年歷史,早於山西五台山現存兩座唐代佛殿,現存九成五遺物都是初始構建。考古專家還揭秘雷音洞的構造和建築方式。

意外發現隋朝舍利

雲居寺位於房山區,當地以珍藏雕刻於隋、唐、遼、金、元、明等六個朝代、千餘年的一萬四千多塊石刻佛教《大藏經》聞名。一九八一年底,雲居寺文保所工作人員在清理雷音洞時,在佛座後地下發現一石洞,下有堅穴,以函套函的方式安置五重寶函。在第二重青石函蓋上刻有「大隋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了巨朔八日甲子於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持永劫」銘文,為隋代珍貴原物。

開啟第五重白玉寶函,發現佛舍利及珍珠各兩顆,佛舍利已珍藏一千三百多年。經證實,這是世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內而非供奉在塔內的舍利,與北京八大處的佛牙、陝西西安法門寺的佛指,並稱「海內三寶」。

應為佛殿非藏經洞

今年五月底,北京房山區政府成立「房山石經及雲居寺文化研究中心」,聘請考古學泰斗、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宿白,及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羅炤等多名考古專家研究。

透過測繪,專家發現雷音洞的門、窗、柱、柱礎、地面,都按照佛殿的形制建造,根據唐朝貞觀年間的《冥報記》、唐開元年間金仙公主塔的題記、元朝石經山碑刻記載和一九三○年代的照片,顯示雷音洞是一座利用自然山洞、經過精密設計、人工建構的佛殿,不是一般的藏經洞。

另,據洞中密藏的佛舍利題記,可以確定雷音洞建成於隋大業十二年(六一六年)。

建造前先精密設計

根據測量,雷音洞面積近八十四平方公尺,雖然洞內呈不規則方型,但大門、佛舍利地穴及雷音洞正壁的軸線,有嚴格的對位關係,四根千佛柱的幾何中心點與佛舍利地穴的中心點重合,說明建造雷音洞前,已經過精密測量。

雷音洞四壁皆為人工建構,內砌牢固石襯牆,立面正中為板門(已不存),兩側破子欞窗,其內除門洞、兩窗外的四壁,共鑲一百四十一塊隋代刻經板,五塊元代補刻經板,刻經十九種,無殘經。

經板規格是僧人在刻石經之前,針對經的數量和字數精密計算。高三尺、寬二尺的經板規格,應該是按照隋代官式寫經的版式,每紙二十七行、每行十七字的規格,以一塊經板大約刻兩張紙的規模確定。

鑲嵌工藝十分精巧,歷經近一千四百年,僅有的幾塊經板曾脫落,據調查,經板和襯牆之間沒有黏合劑,是利用精巧的鑲嵌、卡位等工藝,以確保經板牢固。

千斤石柱運送成謎

被譽為「小敦煌」的雷音洞為開放式洞窟,因四壁鐫刻石經,亦稱石經堂、華嚴堂。四根石柱雕成八棱狀,每面刻有各種法號的帶龕佛像,共計千餘尊,通稱「千佛柱」。石柱不僅雕刻精緻且構思巧妙,在洞中具有支撐洞頂作用。整個洞窟被開鑿者營建成一座小型佛堂,可供法師在內朝拜、舉辦佛事,又可供遊客參觀。後人也對其進行多次修葺。

遺跡顯示,雷音洞的經板和四根千佛柱都是在山下預製,打磨平整後再運到石經山上雕刻。然而,四根千佛柱每根重約七千至八千斤(約三千五百公斤至四千公斤),面對石經山崎嶇、狹窄、陡峭的山路,古人是如何將四根巨大佛柱運至雷音洞,考古專家也不得而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