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二○一○年上海世博會令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以「東方之冠」為展館建築外觀構思主題的中國館,更成為上海的新地標。經過十個月的改建,中國館及城市未來館分別改建成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定十月一日開館試展。
改建後的中華藝術宮,總建築面積達到十六點七萬平方公尺,共有陽光展廳、專題展廳、「名家館」等二十七個展廳,以及影視報告廳、公共藝術圖書館等功能設施,是一座薈萃近、現代全球華人藝術精品的特大型美術博物館,也是以視覺藝術展示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至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成後將是大陸第一家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總建築面積達到四點一萬平方公尺,具有十二個展廳及圖書館、研究室、報告廳等功能性設施。
上海做為中國近代美術發源地,匯聚數百萬件藝術作品,僅市級美術單位收藏的精品就達到三萬餘件,但目前上海僅有兩個市級美術館,總展出面積僅六千八百平方公尺。受限於此,絕大多數藝術精品常年深藏庫房,也使得不少重大藝術展無法在上海舉辦。
兩館建成開放後,這些深藏庫房的中國藝術珍品將「重見天日」,也為廣大民眾提供更為寬廣的藝術欣賞、交流互動空間。
二○一○年世博期間,中國館接待近一千七百萬人次觀眾,成為最具全球知名度的場館之一。改造成藝術場館後,在規模、配置上將接近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巴黎奧塞博物館等國際著名藝術博物館。
而城市未來館由原南市發電廠主廠房改建而成,建築本身有濃厚歷史感和強烈的工業時代特徵;高達一百六十五公尺煙囪具有強烈的標誌性,十分適合以創新、創意為主題的當代藝術展示與交流,算是「重新發電」。
上海市文廣影視局局長胡勁軍表示,已成立「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基金會」,開闢募捐管道,鼓勵社會捐贈。中華藝術宮十月一日開幕後,其中的「名家館」將推出賀天健、林風眠、滑田友、關良、謝稚柳、程十發、吳冠中七位藝術大師的三百多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