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噹……聽到這個響亮的聲音,就知道賣醬菜的攤車又來了!它繞遍大街小巷,是往昔清晨的街景印象,也豐富了都市人早餐的菜色。
醬菜車攤在鄉下做不了什麼生意的,因每個家庭幾乎都會自製醬菜。醬菜做得好不好吃?下不下飯?除了阿媽的經驗傳承外,還必須付出愛心與耐性。
做醬菜的素材為自家栽種的蔬果,紅白蘿蔔、大頭菜,土豆黃瓜、葫蘆瓜,乃至西瓜皮都能拿來做醬菜。心須柔細,手要靈巧,腳帶狠勁,是製作醬菜的撇步。心不夠細,鹽巴的用量及時機拿捏不準,醬菜風味就會大失;手不夠巧,搓揉不出醬菜的彈性與脆度;至於腳像軟腳蝦的話,醬缸裡的醬菜就無法踩密踏實。一個大醬缸,幾隻小腳丫,不停使勁的踩呀踏呀,踩得愈緊密,醬菜的美味也就愈備增。
釀製醬菜過程中,最怕太陽公公羞於見人,也怕突來的一場驟雨,更擔心黃沙滾滾的一陣狂風,那曝曬在大稻埕上的醬菜半成品必會前功盡棄,教人氣結。
現在市面販售的各式醬菜雖然方便,但摻雜太多不利健康的元素,不宜多食,所以我還是很懷念小時候自製醬菜的美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