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青年回到台灣,珍惜暖呼呼的熱水澡、沒有牛糞的平整道路、沒有蒼蠅的台灣美食、沒有爬滿蟲的乾淨床鋪、沒有刺鼻印度味的新鮮空氣、方便的水龍頭而非辛苦的打地下水。雖然剛接觸到印度的生活的確令人忍不住倒退三步。但是很快的,你就會因為印度人滿滿的熱情、美麗的文化
■這段旅行不僅構成了我的生命故事,也使我和許多人的生命交織,讓我的人生產生真正自覺的開端。
自覺,從吃苦開始。水土不服,拉肚子、嘔
吐、頭暈,原先懷抱著對印度的綺麗幻想,和對偏遠服務的浪漫憧憬,一時之間就退轉了。在病痛時,歸鄉情切,辛苦的生活方式,更讓我自覺到生命的脆弱,領悟
到人生是否還有許多難以承受之無奈和痛苦?答案是肯定的。慶幸的是,我在此趟旅程感受到了:吃苦,對修行絕對是值得感恩的一環。
自覺,從
結緣開始。每一個帶過的營隊;每一個走過的地方,孩子們有時候單純的很美,無私的給予他最好的餽贈,只為了我們給他上一堂課。他們也常常握著你的手不放,
喜歡和你拍照。然當孩子們搶奪物品時的貪婪、群體活動時的爭先恐後,也震撼了我。不論正面或負面,我深深感受到要結緣、要利他,除了能力,更要有熱忱。
自
覺,從惜福開始。有一次,遊覽車一停,有位母親拎著孩子起身,走向車旁,手心向上,求人施捨。我想,如果我給他一些物質協助,那唯一的方式,就是將車窗打
開,把東西丟下去,但這是何等的屈辱和無禮。知道印度的人生百態,讓我更珍惜每個瞬間,享受當下的美好,感恩我能活著、能利益他人。( 徐孟君)
出機場大門 看見兩個世界
■今年大學畢業的我本應就業,卻選擇跟著中華佛光青年總團公益旅行團隊前往人們口中的Incredible India。
抵
達新德里機場,是整潔明亮的環境、井然有序的排隊人群、毫無喧鬧的大廳,這是對印度的第一印象。但……出了機場的剎那,滿街垃圾、居無定所的遊民、牛狗羊
群大搖大擺的走在路間。心想:天啊!這是什麼奇妙的國家,彷彿機場出口的自動門外又是一道任意門,看到印度人一天的生活,日復一日在馬路上進行買賣交易、
就地大小便、休息睡覺、孩童嬉戲,每日過著同樣的生活也能如此愜意,也許這就是印度人隨遇而安的樂天精神,隨處都可以活的自然、活的自在,果然是
Incredible India。
(蔡立彥)
補習?去印度? 人生難抉擇
■在大學的最後一年前的暑假,周遭的朋友前往補習班或是去實習,為何我選擇去印度?
抵達菩提伽耶的清晨,師父帶領我們在巴士上做早課,才開口淚水就不停地滑落,因為看見路邊小孩在和遊客乞討,真希望透過自己微薄的力量替他們祈福。
妙如法師一句話:「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讓我有了答案。二十幾天,我體會到一輩子有幾次能在露天洗澡、在草叢中上淨房、身體不適時趕猴子、睡在滿滿都是蟲的床上。帶著問號出發前往印度,最後滿載而歸的回台了。(陳明如)
火車上的阿姨 教我印度話
■從德里要搭火車去菩提伽耶的路上,我和以萱認識幾位伯伯和阿姨,他們教我們如何享用火車上的餐點和飲料,阿姨很熱心教我們說印度語。
晚上要睡覺前,阿姨跟我們說,我們到菩提迦耶前要叫她起床,她想和我們說聲再見。儘管抵達時是清晨五點多,阿姨還是堅持起床,她摸摸我們的頭,並祝我們旅途愉快,當下真的超感動的。我們是素未平生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語言障礙,但她卻如此親切。(陳柏諭)
看見印度佛教 有希望
■佛學院一年級暑假,我參與了印度公益旅行。我們服務的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年齡介於二十到三十五歲,年紀輕輕就有能力當孩子的模範,為下一代孩子的將來努力不懈的工作付出,這份精神讓人很欽佩。
在沙彌學園,我也看到佛教在印度是有希望復興的。暑假結束後,回到台灣繼續升二年級後,對老師上課傳授的知識會多一份用心,希望讓自己更傑出,視野更開闊。(黃千倪)
打破柏林圍牆 握起孩子的手
■在學校帶營隊時,根本就不敢靠近這些孩子,也許是他們身上的味道,也或許是醫生再三叮嚀,他們身上可能隱藏著細菌。總之,對他們有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感覺,期待我能打破心中的「柏林圍牆」。
所有預設立場,在第一次摺紙星星教學中,通通消失,孩子們鍥而不捨的求知精神和專注的眼神,讓我放下所有成見,握住他們的手,一步一步,慢慢完成,已經會的人教不會的人,在分組的小圈圈中,我已漸漸聞不到難以忍受的氣味。(楊秀蓮)
有感動有生氣 體會中道
■曾經看過一本書描述印度,是一個很極端的地方,你只有很高和很低的情緒。一開始我覺得怎麼可能,但直到帶營隊時,我的兩極化情緒才深刻體會確實如此。
有時感動到覺得下次一定要再來,但生氣時又覺得我為何來?這或許也是佛陀悟到中道的原因。
生命中也有很多聖地,或許是一個人、一句話甚至是一段旅程,但我相信這些聖地都讓我們的心朝美好前進。(林禾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