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 1685-1759)出生於德國,長大後隨著父親的期望與要求研修律法,不過從未放棄喜愛的音樂,仍利用時間學習作曲及樂器演奏。憑著過人的毅力與良師的指導,韓德爾得以一展音樂上的長才,創作出無數動人的音樂,包括歌劇、神劇,還有為數不少的管弦樂作品。
鋼琴曲《快樂的鐵匠》
韓德爾最頂峰的音樂創作應該是清唱劇《彌賽亞》(人人都不會在萬聖節錯過《哈利露亞大合唱》),但是他最具親和力的名曲,則非《快樂的鐵匠》(The Harmonious Blacksmith)莫屬。
可以這麼說,如果你播放《彌賽亞》給一個嬰兒聽,這個孩子可能不會起什麼反應;但若你播放的是鋼琴曲《快樂的鐵匠》,也許他會馬上跟著手舞足蹈起來呢!而且當他長大後再次聽到,一定馬上能記起這段著名的旋律,甚至能隨著旋律吹起口哨;更有可能的是,大部分的小朋友就是從《快樂的鐵匠》認識韓德爾的,因為它是許多鋼琴初學者喜愛的曲子呢!

脾氣不太好的韓德爾對於作曲這件事是非常嚴肅專注的,但《快樂的鐵匠》卻是他在極佳心情下毫不費力寫出來的喔!關於此曲的誕生,還有一個小插曲呢。
話說有一次韓德爾正在郊外散步,天空突然間烏雲密布並下起了一場罕見的大雷雨,韓德爾趕忙跑到一戶人家的屋簷下躲雨。
雨滴陣陣落在屋簷上發出清脆的聲響,這時對面一家打鐵店中也發出陣陣「咚鏘、咚鏘」的打鐵聲,彷彿與雨聲一唱一和,輕快、規律的對應著。韓德爾看到店裡三名鐵匠正賣力敲打著鐵砧上的鐵器,他們神情愉快地哼著古老的歌謠。
雨聲、打鐵聲,以及旋律輕快的曲調,讓韓德爾頓時靈感泉湧。雨停後,他三步併作兩步地衝回住所,提起筆來把腦袋裡奔湧而出的旋律寫下來,這曲《快樂的鐵匠》就這麼快樂地問世啦!
《快樂的鐵匠》是韓德爾於一七二○年出版的《大鍵琴組曲》中的第五首,原曲題名為《主題與變奏》(關於鐵匠的故事與標題,很有可能是後人所杜撰並加上去的,但是誰在乎呢?快樂就好!)
這首為大鍵琴所寫的小品包含了主題與五段變奏,主題旋律採自英國鄉村民謠,具有簡潔明快的風格;各段變奏則忠實地循著主題的旋律線加以變化改寫。
曲中流暢輕快的音符滿場飛舞,彷彿可以看到鐵匠愉快工作的神情,也能清晰地聽見打鐵的叮噹聲喔!
鋼琴的祖先──大鍵琴
大鍵琴是鋼琴的祖先,雖然它在十六世紀初到十八世紀中葉時,已完全被鋼琴取代,但它卻曾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鍵盤樂器呢!至於它被鋼琴超越的原因,那就得談談大鍵琴發聲的方法了──那正是它的致命傷,同時也是特點。
大家都知道鋼琴的鍵盤有非常敏銳的感覺,演奏家可以用不同的力度來控制音量大小與音色變化,這是因為鋼琴是靠著敏銳的小鎚子敲擊琴弦來發聲的。
遺憾的是,大鍵琴不是用敲的,而是以小鉤子來撥動琴弦(這個聲音就像用指甲去撥動吉他弦),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鍵琴的聲音聽起來總是十分清脆了;另外,無論你在琴鍵上敲得多大力,大鍵琴一律以篤實的中等音量呈現,真是一種遲鈍而沒有脾氣的樂器啊!
雖然大鍵琴無法像鋼琴那樣或綿密洶湧或細語呢喃,但它畢竟曾經是許多偉大作曲家眼裡的寵兒,他們卓越的作曲技巧仍能讓大鍵琴如泣如訴、盪氣迴腸!著名的大鍵琴曲有巴哈的《平均律鍵盤曲》、《 c 小調協奏曲》,以及韓德爾的《 E 大調大鍵琴組曲》等。
(摘自華滋出版‧《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