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交通部有意開放雪山隧道供一日遊,還要安排工程師當導遊,令人駭異。
雪隧自通車以來,隧道環境及行車安全一直受到社會大眾高度重視,不但通風排氣及隧道內空氣品質,是用路人最關切的要項,隧道結構體有無力學負荷方面的危險,更令人疑慮。
以最近隧道內壁滲水問題為例,工程單位解釋是因地下水位回升,導致水壓增加及施工縫水封未完全所致,但外界擔心的是,這麼重要的工程可因地下水位升高,就發生滲水問題嗎?還是代表了為限期通車,在趕工過時輕忽了一些品質管理的問題?省卻了甚麼工序?
其次,真的就僅是滲水、漏水的問題,沒有其他更該檢視的結構安全問題嗎?國外發生過的水壩潰裂崩塌大災難,不都也是從涓涓細滴釀成大禍嗎?交通部有甚麼理由能等閒視之高山隧道內滲水的問題?
至於空氣品質監測結果,有關單位宣稱,CO為6.9±5.4ppm(最高小時測值為51.1ppm),低於世界道路協會(PIARC)隧道空氣含量標準(應介於100至150ppm,郊區隧道為250ppm),且低於雪隧通風運轉時的75ppm設計標準;另外,NOx(氮氧化合物)監測平均值為535±310ppb(最高小時測值為3416ppb),聲稱與國外公路長隧道測值相當,懸浮微粒PM10為50±28μg/立方公尺,符合空氣品質標準,可是目前尚無隧道空氣標準限值。
由於媒體報導,雪隧內有「NOx濃度高,駕駛易昏睡」的安全疑慮,環保署緊急提出澄清,目前PIARC尚未制定隧道空氣的NOx標準,但雪隧初步監測的平均值為535±310ppb,瞬間最高濃度為3416ppb,高於空氣品質標準數倍至十數倍。
NOx偏高除會使肺泡表皮組織被過氧化,也會在血液中產生高鐵血紅蛋白,加上CO的協合效應,必然會使駕駛人在十數分鐘以上的隧道內開車時,血紅素攜氧量大幅降低,血氧偏低對人體的影響,有如人在通風不良場所會瞌睡一般,造成駕駛人精神無法集中、反應遲鈍,增加行車危險。
此外,雪隧壅塞依然無解,怎禁得起一日遊的車流加入?再說開放一日遊,也違背當年環保理念及顧慮水源污染的環評結論,而且在隧道漏水、NOx與CO對健康安全等疑慮未排除前,交通部更不該有此異想,以免隧道造成更嚴重的空氣污染或可能的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