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水寺摩崖造像 獲選四川保護文物

觀珩 |2012.07.31
1062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外電報導】大陸四川省文物局日前公布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綿陽市有三十五處文物上榜,包括遊仙區魏城鎮北山院摩崖造像及刻經、聖水寺摩崖造像、石堂院石刻題記及摩崖造像。

據史載,唐玄宗、唐僖宗兩次幸蜀,推動了巴蜀文化的繁榮,唐代巴蜀地區佛教造像盛行,地處劍南之綿陽地區,創造了佛教藝術結晶,其豐富的寺院文化,也是研究唐代社會文化的寶貴史料。

北山院摩崖石刻位於綿陽市遊仙區魏城鎮北山,現存有十一龕佛教造像。其中,北山院摩崖造像及刻經建於唐代,是當時佛教盛行的代表,雖然造像多數損毀嚴重,但仍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北山院唐代摩崖造像中的石殿閻羅造像有明確紀年,是迄今發現的唐代摩崖造像中年代最早的,彌足珍貴。崖末有《金剛經》全文即檢校本,楷書工整,壁北有俗稱「金櫃子」巨石,有造像二十餘龕。

聖水寺坐落在四川內江市中區西北部壕子口,沱江右岸,是四川省八大叢林之一,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始建於九世紀唐咸通年間。寺後山有泉水溢出,終年不竭,被視為靈泉、聖水,故名聖水寺。占地二萬平方公尺,廟房二百多間。

該寺大悲殿有晚唐的千手觀音摩崖造像,雕工精湛。地藏殿天花板繪有玄奘取經圖,人物生動、筆法精細。後山岩存有唐宋以來摩崖造像六十七龕、四百五十餘尊,總長逾六十公尺,從分為唐、宋、元、明、清石刻群;內容包括闡釋教化、宏揚佛法、發願祈福;題材有宗教與世俗的。

其中,千手觀音石刻造像和圓覺樓的十二圓覺像,分別代表了唐、宋石刻造像的不同風格,還有四川僅有、全國罕見的唐代水月觀音造像,堪稱國寶,為研究四川地區佛教摩崖造像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另外,寺內還有宋代和明代石拱橋、石坊及歷代名人碑刻、岩刻等數十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