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梅遜,江蘇省興化縣人,一九二五年生,今年八十八歲,他是我文藝青年時期第一位遇到的貴人,今天我能走上文學之路,創辦爾雅出版社三十多年,為我撒下第一顆文學種子的人,應當就是梅遜先生。
第一位自費為台籍作家鍾理和出書的人。
原名楊品純的梅遜是一代奇人。他沒出過國,未留過洋,連大學都沒進過,他的最高學歷只是高中畢業,卻擔任過張道藩創辦的《文藝創作》編輯,以及五○年代深具影響力的青年綜合期刊《自由青年》的編輯,前後歷時近二十年,影響了許許多多後來從事文學藝術的創作者,譬如早年的林懷民、桑品載、王家誠、何恭上、何政廣、丘秀芷、詹悟……前一代作家魏子雲、蔡丹冶、宋瑞、陳克環、廖清秀都曾和他來往頻繁,他是第一位自費為台籍作家鍾理和出書的人,《鍾理和短篇小說集》透過梅遜創辦的大江出版社(一九六二~一九八○)印行,讓所有愛文學的人都知道高雄美濃作家鍾理和與鍾平妹之間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梅遜當年就住在西門町昆明街四十九號《自由青年》社的樓上。他的單身宿舍就是我們這些熱愛文學年輕人的廟。我記得彼時自己正讀軍校,只有星期天放假,放假日偶爾到西門町看一場電影,其餘時間都是到梅遜先生住著的《自由青年》雜誌社二樓聊天,談文說藝,談新近讀過的書,談文壇圈內寫作朋友的近況,談得意興風發,然後收假的時間到了,我匆匆忙忙的趕回復興崗及時趕上晚點名,如此周復一周、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我就這樣度過自己的青春文藝歲月,原來我的文學禾苗是這樣長成的,種子、泥土,甚至陽光與水,全是梅遜先生所賜給的。
失明後完成三部長篇小說、兩部探討人生的書。
梅遜先生不大談他的過去,我一直以為他是單身漢,大家勸他找對象,他自己也想成家,但始終找不到合適對象。
梅遜像大多數當年剛結了婚,就因為戰爭離別了新婚妻子的人。等到了台灣,兩岸隔絕四十年,望斷秋水白了頭,就是無法得知對岸的配偶是否尚在人間。
昆明街上有今日百貨公司,有美都麗(今國賓)戲院和已忘了名字的大酒家,轉角成都路上還有白光冰果室,可說是條紅塵滾滾的街道,而梅遜守在他孤獨的文學廟裡,除了編每半個月出刊一期的《自由青年》,還在寫他記憶中的散文集《故鄉與童年》,也在編以字基做檢字法的《梅遜字典》,並出版工具書《辨文說字》和《常見的成語》。
民國五十七年,梅遜更以大手筆的方式出版了一部由他主編的《作家群像》,五百六十頁的書,在當年一般書籍都以袖珍開本,一、二百頁為標準的出書年代,真的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且內容除了作家寫作家,還附了作家的代表作,或散文或小說,梅遜以自己獨立經營的小出版社,卻出了一部萬眾矚目的大書,怎不讓人另眼相看。
過度的工作,加上沒有娛樂,沒有親人的慰藉,梅遜先生積勞成疾,民國六十九年,他因白內障開刀失敗、視網膜病變,竟成了一個盲人。一般人眼睛失明必定沮喪,從此自暴自棄或自憐自艾,但梅遜在二十六、七年的黑暗生活裡自己煮飯燒菜洗衣……過著尋常日子,剩下的時間他繼續埋首寫作,前後不但完成三部長篇小說;《串場河傳》、《魯男子》和《野葡萄記》,還寫了兩部探討人生的書;《新為我主義》和《孔子這樣說─從論語看為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