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蠵龜,是目前現存數量最多的海龜,也是台灣附近海域最常見的種類,目前仍可發現上岸產卵的綠蠵龜。圖/陳添喜(國立屏東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助理教授)非報系
海龜是目前海洋保育的明星動物,除了分布在澳洲海域的平背海龜外,其他海龜皆已被列入「瀕危」等級。全世界現存的海龜種類不多,僅有七種,在台灣附近海域可發現的五種海龜,都是屬於廣泛分布於各大洋的類型。
革龜 叫我巨無霸
海龜中體型最大的是革龜,成體背甲長(背側的龜甲長度)可達一百五十至二百五十公分,體重五百到一千公斤,是目前現生龜鱉動物中的巨無霸。
牠的前肢極長,可超過一公尺,游泳能力很強,遷移至高緯度的寒冷海域也沒問題,而且革龜在低溫水域仍能利用特殊的調節體溫機制,保持極高體溫。其主食為水母,不同於其他海龜,多是攝食底棲無脊椎動物、藻類。可下潛至極深的海中,曾有過下潛到一千公尺的記錄。
革龜的外形長相特殊,體表覆以革質皮膚,背甲呈黑褐色,常出現有白色斑點,有七列縱向脊棱,漁民稱之為「楊桃龜」或「船底龜」,在台灣附近海域發現的記錄不多。
綠蠵龜 現存數量多
綠蠵龜亦稱為綠海龜,分布於世界各大洋溫帶至熱帶的近岸海域,是目前現存數量最多的海龜,也是台灣附近海域最常見的種類,目前仍可發現上岸產卵的綠蠵龜。
綠蠵龜的英文名稱為green turtle,主要因為體內脂肪呈墨綠色而得名,與體色無關,背甲的花紋與顏色變化極大,多數個體的背甲盾板上間雜黃、棕、綠色放射狀花紋,有些則是墨綠色至灰黑色。綠蠵龜於孵化初期為雜食性,但至幼龜開始轉為草食性,以海草或大型海藻為食。
早期許多文獻提到台灣本島有綠蠵龜產卵,如馬階醫生在十九世紀末出版的書記載,台灣東部有許多綠蠵龜上岸產卵,當地原住民在夜裡守在沙灘上,捕捉上岸的母龜;日據時期亦曾紀錄淡水的沙崙有綠蠵龜活動。
赤蠵龜 又名大頭龜
赤蠵龜,台灣漁民稱之為日頭龜、八卦龜或火龜,傳說要是吃了牠,家裡將會發生火災,因此一般漁民不愛捕捉利用。主要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其產卵地多在北迴歸線以北、南迴歸線以南的亞熱帶沿岸沙灘,依據沿岸漁民訪察資料,過去宜蘭、花蓮附近沙灘,曾有少數個體上岸產卵的記錄。
赤蠵龜頭部比例明顯較其他海龜種類大,而有「大頭龜」的稱謂。背甲呈紅棕色,在日本稱之為「紅海龜」。赤蠵龜的頭大,嘴部肌肉與骨骼強而有力,能輕易咬碎無脊椎動物的外殼,主要食物為底棲性的螺貝類及蝦蟹外殼,偶而亦攝食海綿、魚類等。
欖蠵龜 龜甲呈心形
欖蠵龜主要分布於全世界各大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於台灣附近海域並不常見。其體型較其他海龜為小,成體背甲長約五十公分,背甲呈欖灰色或灰黑色的心形,經常被誤認為是赤蠵龜的個體變異。
欖蠵龜的產卵習性較為奇特,於產卵季節會同時上岸產卵,景象十分壯觀。但也造成牠們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因為產卵地與上岸產卵時間過於集中,極易遭遇當地居民過度利用,或棲地被破壞的危險。
玳瑁 有張鷹鉤嘴
玳瑁是現生海龜中背甲色彩最豐富的種類,有紅棕色或黑色呈輻射狀的條紋。頭部較小,喙較尖而下鉤,形狀如鷹的嘴形,因此又稱為「鷹嘴龜」。玳瑁多在珊瑚礁分布之淺水海域活動,台灣的東部、南部海域偶可發現。東沙島過去曾有玳瑁上岸產卵的記錄,但目前產卵數量不穩定。
食性以珊瑚礁的海藻、海草及海綿、海膽等無脊椎動物為主,但因會將食物的毒性累積於體內,漁民曾發生誤食玳瑁而中毒的案例。
玳瑁因盾板較厚,花紋美麗,加工後的藝品廣受東亞地區居民,特別是日本人民喜愛,具極高經濟價值,從前長期過度捕捉,因此各地族群減少中。
結語
海龜在動物演化史上起源甚早,依據化石證據,約出現在一億一千萬年前。但在近百年間,海龜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因著過度捕撈及漁業混獲,加以靠近岸邊的產卵與攝食場等重要棲地,又遇到各種人工設施,如防波堤、港口、海岸公路等干擾,台灣本島大部分的海龜產卵地,在最近幾十年快速消失,少數僅存的產卵地,每年上岸產卵的母龜數量,較諸以往真是寥寥可數。
海龜的生存正面臨極大挑戰,而野生動物保育的推廣教育、立法制度的配合、改良漁具漁法等努力,都需要我們更積極、普遍的作為,才能挽回海龜瀕臨滅絕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