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學者紀曉嵐,工於詩詞,尤其擅長屬對作聯,他能言善辯,有鐵齒銅牙之稱,加上為人幽默,時人稱他為「小東方朔」。
傳說,紀曉嵐家鄉有位半路出家的醫生,讀了幾本醫書,就以名醫自居,醫術不高,架子倒是很大,請他看病,診金很高,出診要坐轎子,吃飯要有魚、肉等佳肴,如此苛刻條件,連富戶都覺得開銷太大,負擔過重,至於貧苦鄉民,更是望門興嘆,不敢求醫。
加上他不過只有書上的理論,就以為天下沒有不可治之病,尤其他缺乏診療經驗,胡亂開藥,找他看病的少數患者,都說療效很差,更嚴重的是,常誤診錯治,甚至屢出人命。開診時間不長,便無人問津,不久,這位醫生抑鬱而終。
聽到這段軼聞,紀曉嵐不勝感慨,覺得醫生一職有其特殊性,用藥治病,關係人的生命,非同小可。
紀曉嵐有感而發,便題詩以弔唁,詩曰:「半路充國手,開方亂畫符。出診須坐轎,留飯要有魚。不明財主棄,多故病人疏。憐君九泉下,冤鬼扯髭須。」全詩將庸醫的不端行為,描繪得生動,詩句一出,傳遍城鄉。
醫療工作者肩負救死扶傷的社會義務與維護人類健康的崇高使命,對本職認真負責,還是疏忽大意,攸關病患安危。因此,嚴謹求實,奮發進取,精益求精,才能為保障大眾健康作出貢獻。(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