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是避免玉石俱焚,並解決戰爭花費過鉅因而導致國家財政困頓、國力衰竭的好方法。
孫子認為用兵的最上策就是用計,其次是外交斡旋,再其次是軍力恫嚇,最下策才是花費無數人力物力與時間去摧毀別國的城池,後種作法最吃力不討好。
膾炙人口的「空城計」即是一個相當成功「贏了裡子還要面子」的實例,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便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不過其中牽涉到一些關鍵,若非孔明對司馬懿有一定的了解,又怎敢出此險招?若非司馬懿深信孔明個性謹慎,又怎會中計?這虛虛實實之間,足見「謀攻」之微妙。
「不戰而屈人之兵」何以說是屈服敵人的最高境界?那是因為可使敵人接受我方的完整意志,又能給對方一個台階下,所以不失為圓滿收場的良策。
國民軍在北伐戰爭過程中,原可力取東北張作霖的關東軍,仍不斷的以政治力量勸降,達到不花一彈,而使得整個東北歸順於國民政府的旗幟下。
施琅率領清兵功打台灣時,在關鍵性戰爭後,也曾以同意保全鄭成功子孫為受降的條件,避免雙方無謂的犧牲。
「全敵」的考量在於「雙贏」與「全勝」,但是面對寧死不降、甚至反過來利用「全敵原則」伺機反撲的敵人,是否該將之殲滅才能取勝?
為了張揚國威而將敵人斬草除根、趕盡殺絕,必須考慮到所付出的代價。某些被稱為「邪惡軸心」的國家,由於擁有大量藏油、大型核子計畫、強大的軍事力量,要制服它並不是容易事,因為它一旦受到威脅,就會下意識的採取報復措施。
另外像是過去五十年來遭受貿易禁運的古巴,主要傷害的還是底層的人民,在上位者依然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還有像是塞外物產不豐,使出「焦土政策」,即使攻下城池,也甚少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