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中拜亭天井牆堵和水車堵,如今仍完整保留著葉鬃一九五八年參與修復時的作品,一九八七年葉鬃的次子葉進祿曾修復,二○○五年王武雄再修,但大多仍保留原貌,相當難得。

葉鬃為台南剪黏匠師洪華的高徒,早期,會做泥塑的匠師通常也擅於剪黏,甚至精於交趾陶,葉鬃就是這種全才型的匠師。據葉鬃的次子葉進祿表示,一九四五年二戰後,很多遭戰火損毀的寺廟在信眾踴躍捐獻下進行修復,早期剪黏都使用陶片和瓷片,但因需求量驟增,葉鬃就把腦筋動到玻璃上,建議玻璃廠把玻璃瓶「吹大」作為剪黏材料,即業界所稱「彩色玻璃」,葉鬃承做該寺剪黏時也大量使用,龍牆即為一例。
結合泥塑、剪黏、彩繪而成的四爪青龍,騰雲駕霧,細長身軀穿過雲層破牆而出,氣勢逼人,下方波濤洶湧,浪花飛舞,一尾小青龍泅游水面,與雲上青龍相望,作孺慕狀。
耆老林茂森(一九三七~)表示,四爪青龍的龍舌原為泥塑後貼上一片紅色玻璃,一九八七年修復時,龍舌改繪紅色油漆,小青龍因位置較低,身體的鱗片常被香客拔走,修復時改以彩繪取代玻璃剪黏。虎牆則以泥塑、彩繪表現母虎護子。
龍牆上方水車堵(如下圖),兩端有呂洞賓與漢鍾離泥塑,衣袍飾以剪黏,堵仁的剪黏故事取自《三國演義》的「甘露寺」,情節為吳國太選婿,涼亭中央的老嫗即吳國太,右邊三個打拱作揖的人物,右邊是王允、中間是劉備,劉備身後是趙子龍。
虎牆上方水車堵兩端有何仙姑與李鐵拐交趾陶;何仙姑側身回眸,儀態萬千;李鐵拐右手撫肚而笑,似對又醜又跛的軀殼已能釋懷。堵仁的剪黏故事為宋朝的「演武廳」;狄青與狄太后相認後與宋仁宗算是表兄弟,仁宗要封狄青官爵,但狄青要求與朝中武將比武以定官職,於是和王天化大戰三十幾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