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北京這兩天暴雨引發水災,導致三十七人死亡,《環球時報》昨天發表社評指出,這場暴雨「沖出了中國現代化的原形」,「我們這個國家顯然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
社評說,北京下水道太差,「這個理已經明擺在每一次大雨中」,但北京市的軟肋豈止是下水道,「它還包括很多其他硬體上的細節,以及人們防災意識的淡薄。」還有陸媒評論,中國大陸城市建設「重地上、輕地下」,不重視排水配套等設施,「要面子,不要裡子」。
而北京這兩天遭遇六十一年來最大暴雨,局部地區汪洋一片,但處在暴雨中心的北海團城卻沒有積水,顯示明代興建的排水系統功能一流非常巧妙。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團城為明清兩代皇家園林,位於北海公園南門西側,聳立著圓形的城牆,把團城圍得像鐵桶一樣嚴實,這裡無論下多大的雨,很快就滲流得一乾二淨,地面只略顯潮濕。
而且團城不像故宮、天壇、正陽門、鐘鼓樓等,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樣的排水口,團城兩百七十六公尺城牆外找不到一個排水口,地面也沒有排水明溝,設計十分巧妙。
北京排水集團負責人指出,團城種植不少古樹,水眼分布在古樹周圍,而且每個水眼下部都有一個豎井,豎井與豎井之間涵洞相連,雨水到了涵洞後儲存起來,形成一條地下「暗河」。團城的青磚造型也很特別,上大下小呈倒梯形,還具有很強的吸水性,每塊磚就像一個微型水庫一樣,下雨時雨水會經過青磚和縫隙流入地下,若遇大雨或連續降雨,多餘的雨水便借北高南低的走勢流到水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