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換個角度面對壓力
心靈的成長絕非是在象牙塔裡閉門造車的功課,而是必須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地學習面對生命的轉折,環境的考驗,與人事的磨練。因此,我們必須自我鍛鍊,勇於面對人生的起伏與壓力,乃至迎接種種困頓與挫折的挑戰。
如果只是從負面的角度來看,壓力對我們無疑是一種負擔與阻礙,然而從正面的角度觀之,壓力其實正是人生最好的激勵。因此,我們應該換個角度來面對壓力,而且應該深刻地思考並體會壓力的正面意義:(一) 我們的生命歷程與自我成長的本身就是一種壓力。(二)沒有壓力的人生是容易令人懈怠而不易進步的。(三)在壓力的磨練下,才能逐漸強化自我承擔的心力。(四)在壓力的情境中,才有機會激發自我內在的潛能。(五)在壓力的考驗下,才能實際轉化負面情緒為正面力量。
存在的挫折
根據傅朗克意義治療學的觀點,他主張「尋求意義的意志」是我們生命中的根本動力,而生命存在的意義,並非是由我們憑空所創造出來的,而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去探尋發覺出來的。然而一個人求意義的意志往往會遭受到挫折,因此傅朗克又提出「存在的挫折」此一概念。當我們面對「存在的挫折」時,他說有三種途徑去發掘及實現生命的意義: (一)藉著創造與工作、(二)藉著體驗價值、(三)藉著受苦與自我轉化生命態度。
放眼古今中外,從來就不曾有哪個人的一生從頭到尾皆是一帆風順而毫無挫折的,就連古聖先賢也不例外。以孔子為例,他被譽為是「聖之時者」,其道德文章足為萬世楷模。然而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孔子生於春秋之際的亂世,終其一生的經歷極不平順,不但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始終得不到諸侯的青睞而無法實現,而且在他周遊列國之時,也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歲月,甚至於還連續遭逢喪妻、喪子、朋友死、弟子亡等等生離死別的悲痛。論其人生中的種種挫折,其困頓的程度比起一般人,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卻毫不失其為聖哲的偉大。
然而弔詭的是,古來多少聖賢與祖師大德,都是在艱難困頓、顛沛流離等等挫折的磨練與考驗之下,成就出類拔萃的道業;反觀世俗的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卻往往在功成名就之後,躊躇志滿,腐化墮落,甚至於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挫折是人生最好的鍛鍊
有句拉丁諺語說得好:「不幸的人切莫灰心,幸福的人可要小心。」由此可見,個人生命中的挫折遭遇,並不有礙其在世俗上的成就,乃至出世的道業及悟境;換言之,個人的窮通禍福與其能否安身立命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必然關係。關於這一點,孟子有極為精闢的闡述,他說道:「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從一般直覺的順向(其實是負向)思考角度來看,挫折無疑是一種人生的障礙,然而從深刻省思的逆向(其實是正向)角度觀之,挫折反而可以視之為心靈成長的階梯,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借用佛家的用語,挫折可以說是一種「逆增上緣」;換言之,當我們勇於面對及突破挫折的情境時,其心路歷程有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看起來是個障礙,結果反而成為助道的因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