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阿美族文化工作者舒米‧如妮經過三年努力,復育出首批聽太平洋唱歌的「海稻米」上市了,命名為「米粑流」(阿美族互助之意),也讓休耕荒廢近三十年的花蓮豐濱石梯坪水梯田「重生」。舒米的兒子也返鄉拍攝紀錄片《母推廣、兒紀錄》,在部落傳為美談。
「小時候記憶中海田相連的水梯田美景回來了!」水梯田復育計畫主持人舒米表示,兩年前,和林務局及花蓮縣農業處合作,去年把百年水圳接回來,梯田覆蓋了水,有了生命泉源,今年三月插秧的水稻,聽海一百天,「海稻米」轉為金黃稻穗,八月初即將收割。
舒米說,一公噸多的海稻米下月中將送到烘乾廠烘乾、碾米,用傳統麻布、輪繖草真空包裝,並客製化推出伴手禮六百公克小包裝及一、二公斤包裝,預計售價約百元至二百五十元。
舒米自創品牌,還幫海稻米取個原住民名「米粑流」。她說,「米粑流」的中文意思是「互助」,也是阿美族社會的傳統精神,盼透過水梯田復育,不僅為溼地帶來豐富生物,更重燃阿美族傳統農耕精神,與自然共生,為部落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及工作機會。
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表示,為重現水梯田的生態與地景價值,三年前,林務局開始推廣水梯田復育,選定東海岸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北海岸八煙及貢寮聚落,補助軟硬體設施費用,並與當地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合作,成為推動台灣水梯田生態復興的起點。
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華慶說,舒米十七年前回到港口部落,看到小時候記憶中的水梯田逐漸荒蕪,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水泥民宿,加上年輕人口不斷外流,為了找回原住民「消失的農耕記憶」,她拜訪六十八戶老農家,帶著小米酒和烤飛魚和他們搏感情,感動族人加入。
林華慶指出,原住民使用「不用農藥」的自然農法,除了種植水稻,也復育當地特有植物,如輪繖草、大葉甜香;當地婦女運用傳統編織,製成桌墊、窗簾及各式工藝品,帶動部落經濟。
今年底,水梯田另外六公頃也將修復田埂,並設置溼地保留區,號召企業、民眾認養,投入生態復育。
舒米的兒子王亞梵,是個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原住民,看著媽媽為了找回水梯田記憶而努力,他也無師自通,拿起攝影機拍攝紀錄片。
王亞梵從家鄉景色拍起,把母親推廣水梯田復育、族人修復水圳的艱辛過程,統統拍下來,剪輯成十六分鐘的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自己也朝導演夢邁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