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廢近30年水梯田 復育海稻米

 |2012.07.19
1937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阿美族文化工作者舒米‧如妮經過三年努力,復育出首批聽太平洋唱歌的「海稻米」上市了,命名為「米粑流」(阿美族互助之意),也讓休耕荒廢近三十年的花蓮豐濱石梯坪水梯田「重生」。舒米的兒子也返鄉拍攝紀錄片《母推廣、兒紀錄》,在部落傳為美談。

「小時候記憶中海田相連的水梯田美景回來了!」水梯田復育計畫主持人舒米表示,兩年前,和林務局及花蓮縣農業處合作,去年把百年水圳接回來,梯田覆蓋了水,有了生命泉源,今年三月插秧的水稻,聽海一百天,「海稻米」轉為金黃稻穗,八月初即將收割。

舒米說,一公噸多的海稻米下月中將送到烘乾廠烘乾、碾米,用傳統麻布、輪繖草真空包裝,並客製化推出伴手禮六百公克小包裝及一、二公斤包裝,預計售價約百元至二百五十元。

舒米自創品牌,還幫海稻米取個原住民名「米粑流」。她說,「米粑流」的中文意思是「互助」,也是阿美族社會的傳統精神,盼透過水梯田復育,不僅為溼地帶來豐富生物,更重燃阿美族傳統農耕精神,與自然共生,為部落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及工作機會。

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表示,為重現水梯田的生態與地景價值,三年前,林務局開始推廣水梯田復育,選定東海岸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北海岸八煙及貢寮聚落,補助軟硬體設施費用,並與當地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合作,成為推動台灣水梯田生態復興的起點。

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華慶說,舒米十七年前回到港口部落,看到小時候記憶中的水梯田逐漸荒蕪,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水泥民宿,加上年輕人口不斷外流,為了找回原住民「消失的農耕記憶」,她拜訪六十八戶老農家,帶著小米酒和烤飛魚和他們搏感情,感動族人加入。

林華慶指出,原住民使用「不用農藥」的自然農法,除了種植水稻,也復育當地特有植物,如輪繖草、大葉甜香;當地婦女運用傳統編織,製成桌墊、窗簾及各式工藝品,帶動部落經濟。

今年底,水梯田另外六公頃也將修復田埂,並設置溼地保留區,號召企業、民眾認養,投入生態復育。

舒米的兒子王亞梵,是個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原住民,看著媽媽為了找回水梯田記憶而努力,他也無師自通,拿起攝影機拍攝紀錄片。

王亞梵從家鄉景色拍起,把母親推廣水梯田復育、族人修復水圳的艱辛過程,統統拍下來,剪輯成十六分鐘的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自己也朝導演夢邁進一大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