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保署的統計,每年機能性提神飲料賣出約一億多瓶,但回收率卻僅有一成,雖然環保署在兩年前,就已經研擬對該類飲料玻璃瓶,實施「押瓶費」制度,但至今仍未實施。
過去我多次帶學生參與淨灘活動,發現撿拾到的垃圾中,以玻璃瓶為最多,尤以機能性提神飲料瓶為大宗。分析其原因就在於寶特瓶、鐵鋁罐等資源性垃圾,都可以回收換錢,但機能性提神飲料瓶,既重且占空間,又無法回收換錢,一般民眾多不願撿拾。
我建議,機能性提神飲料應積極回收,並立即實施「押金」制度,讓消費者願意回收空瓶。而一般民眾也樂於撿拾兌換,如此回收率才會增加,減少環境髒亂。
陳晟(新北市/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