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聽納是涵養也是人生的藝術

陳怡安(怡安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 |2012.07.03
1010觀看次
字級

兩千四百多前年,西哲蘇格拉底(四六九~三九九 B.C)曾具像地邀人觀想:創物者為何給人兩隻耳朵、一雙眼睛,卻只一張嘴?當時的社會「名嘴」無不以「智者」自居,蘇氏則謙卑地看待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愛智者而已。曾有神諭說蘇格拉底乃是世上最聰明的人,他聽後笑著說:「我只知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於是留給人類一句亙古名言:「人當認識自己,認知(此)即美德」。所謂蘇格拉底式的教育思維法,就是「反詰法」,它的美巧處就在讓生命的真理,透過「提問」而啟開層層疊疊的知的縷析和堆疊,而引領出妙趣橫生與無盡的真理。但此法的根源修煉或涵養,便是聽納的功夫。

幾近半世紀以來,個人體悟最切、感慨最深的便是「聽」,雖只一字的功夫,真能把聽當人生根本基礎去修煉的人,少之又少。我們生活工作的周遭,幾乎多熱中於「說」,鮮少有人在聽。說者,不自覺中把聽者當工具而已。想想在只說不聽的人際現象裡,怎不醞釀淒寂和孤零?

不妨讓我們省思一下:

一、如果組織內的主管或當家只說而不聽,他如何「安知」聽者真聽了,也聽懂了他要傳達的意義?若不能相互傾聽,聽納地對話,如何凝聚共識?成就團體的智慧庫(wisdom pool)?

二、如果父母不能先聽孩子的話,老師們不能先聽學子們的話,如何認知孩子們的需要,而陪伴他們的成長?明白蘊藏在他們生命裡的「天命」,從而落實於真切的率其性、修其道?

三、如果為政者(不論黨派)多只傾向於自以為是的政綱,而不能活潑傾聽百姓在現存社會中的掙扎與苦悶,不能讓百姓聽到政見將如何帶給他們什麼具體的希望,那麼我們將用什麼本事去形容我們是個以民為主的共同體?明知民意如流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那麼為政者要如何依現實具體化「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

四、如果獻身於宗教天命的牧師、神甫、法師們,不能深以民間疾苦為基本關懷,深聽深知深納人間的苦海,乃隨時代浪潮之衝擊,而變化的具體掙扎,那麼聖職人員如何適時適地適人的依所熟知的經藏,布教開示而傳福音法喜和令人安頓?

人的一生,不論處於什麼時代、境遇,總有三大關係得對待。

一是跟自己的關係,一是與人的人際關係,一是與無常的面對關係。對於自己如果不能「以敬」的虔誠聽己,便不可能因知己而能安身立命。對於人際關係(家庭的、學校的、社團的、企業的、國與國間的)如果不能先以對方為中心,絕然以接納、平等、尊重的態度相對應,便不可能建立彼此信實的關係(人間豈能長處於外在懷疑、猜忌、排斥、隔絕的焦慮和恐懼中?)。對於不是常理、常情、常法所能控制的無常的發生,如果不能學習不怨不尤的毅勇接納而擁抱,人便沒法被無常所淬鍊(開慧眼、識含藏的恩典),而堆砌如山如海的真知灼見。

人要智慧如海,當憶海之所以大,因緣於能納百川千河。上帝永不棄人的愛,因祂聽納了禱告而發憐憫的恩慈。觀音菩薩顯靈於苦難的祈求,把人的祈求的音,聽入「觀」想的境界而諦聽到人的深層需要。

聽是一切應的源頭,聽聽蘇東坡前赤壁賦這段藝術化人生的歌賦吧!

「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珍惜人人本有的雙耳、雙眼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