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五代宣教 奉獻華人150年

黃映禎 |2006.09.29
1218觀看次
字級

【記者黃映禎台北報導】在各國華人地區,許多外籍傳教士飄洋過海,在一地一待就是一生,為不同種族、國籍的民眾犧牲、奉獻,今年七十多歲現居香港的基督教戴紹曾牧師,從他的曾祖父戴德生算起,一家五代都在華人地區宣教、辦學、義診……,已經超過一百五十年。

戴紹曾能說一口流利華語,滿頭華髮,臉上總帶著微笑。他是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首任院長,其曾祖父戴德生更是中國基督教史的名人,於一八五四年到中國,是首批來華的傳教士之一。當年戴德生踏上中國時,遍地戰火蔓延,戴德生學華語、蓄長辮,融入中華文化,還在當時教會引發過一連串爭議。後來戴德生設立了中國內地會,以服務華人教友、傳播基督福音為旨,因此種下戴家在華宣教的種子,從此代代延續著傳教使命,至今不輟。

戴紹曾一提起先人弘道歷史,回想起那些辛酸歲月,神情肅穆。他說,在當時戰亂中國,許多傳教士受到許多的池魚之殃,戴德生的兒子戴存仁,生於英國卻在中國成長,他在英國學醫期間,因為父親在家書中提及,中國傳教士子女沒有一所適合的學校可以就讀,使戴存仁立刻放下學業,遠渡重洋到中國辦學,到八十多歲高齡,被日本軍閥抓進集中營,這段歷史,至今戴紹曾想起仍感傷痛。

戴存仁的兒子戴永冕,與妻子在八年抗戰時期,原本定好船票搬回英國,臨行前,心中突然湧起強烈的宣教使命感,於是將戴紹曾及兩個女兒留在山東念書,毅然前往西北地區開辦聖經學校。

戴紹曾說,當時有一千多位婦女因戰禍逃進父親的教會學校,戴永冕對前來搜查的日軍說:「我只會三句日文:早安,謝謝,再見」,竟使日軍奇蹟式的撤退,所有婦女得以保全性命,然而遠在山東的戴紹曾,卻被抓進集中營。

年輕氣盛的戴紹曾當年根本不想踏上宣教之路,加上學校老師常以「你的祖先是戴德生」這句話來「加壓」,叛逆的他在離開集中營時,信誓旦旦地告訴朋友:「我以後決不在中國傳教」。一次在安徽省的佈道會上,眼見教友禮拜時的真誠模樣,心裡不禁湧起一股衝動「連中國人都願意相信耶穌,我是在教會家庭長大的,居然沒有為主奉獻的決心」。

自此以後,戴紹曾一改昔日想法,成為戴家第四代在華傳教士,除了在台灣辦教育,還為了解中華文化到台大歷史系聽課,如今雖移居香港,仍然定期帶著醫療團隊深入大陸內地,為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看病,他說,這不是為自己,更不是刻意延續祖先名聲,而是身為基督徒的使命感使然。

回憶百年來戴家宣教史,戴紹曾說,這是神跡指示戴家人走該走的路,一如自己當年在佈道會上的覺悟,以及臨上船卻突然改變主意的父母親一樣,「戴家五代義無反顧離鄉為華人服務,我相信這都是神的安排」。

戴紹曾認為,宣教士最困難的不是文化的差異,而是如何克服自己,除了要說服自己全心獻身神職工作,更重要是在異教區傳教時,不帶種族優越的心態。多年來他在華人地區奔波奉獻,一如他的祖先,和家人聚少離多,戴紹曾無怨無悔。

戴家第五代戴繼宗如今在花蓮教會服務,同時也當了台灣女婿,第六代小兒子在屏東出生長大,接受台灣教育,也說得一口流利台語,戴紹曾笑說不會勉強孫子,至於戴家宣教史會不會發展到第六代,他說平常心看待就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