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少患者及家屬曾在急診室苦等不到病床,調查發現,國內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平均每四、五名急重症患者,就有一人至少等六小時,才能排到病床,有百分之十二點四患者等床時間超過二十四小時,才能住進病房。
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部部長陳日昌昨天在台灣急診醫學會年度研究會中報告「急診責任醫院分級評定業務試辦計畫」。調查顯示,國內急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其中以兒科病童增加最多,平均每年增加一成六。在實施急診責任分級制後,影響最大的是地區醫院,許多醫院急診室紛紛關門,以致中度急診急救責任醫院就醫人數明顯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重度醫院的急診整體留觀率(急重症患者未能六小時內住院比率),在新制實施後,並未有明顯改善。統計顯示,仍有百分之二十二點八急重症患者等床時間超過六小時,百分之十二點四等床時間更是超過二十四小時。
陳日昌也批評一一九救護車急診就醫採取地區責任制,造成救護人員只知道將病患送至距離最近的醫院,不是將病人送至最適當的醫院。急診醫學會曾與消防署多次溝通,但消防署還是堅持地區責任制。
不過,急診責任醫院分級評定制度實施之後,也有好的改變。陳日昌指出,急診醫師以往執醫行為較為保守,已趨向積極。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受心導管手術的個案數顯著增加,平均每年增加一千例左右。
此外,急診責任醫院分級評鑑也要求,急診醫師必須在心肌梗塞患者發作三小時內,進行心導管手術,使得心肌梗塞患者做心導管手術的人數持續增加,當然也拯救更多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