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一連三天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周五落幕,大會在抗議聲浪中通過並簽署共同聲明,承諾改善全球超過十億人口的貧窮問題,及復育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但批評稱,這項共同聲明是「慘痛的失敗」,對其受到各國利益左右而感到失望。
在長達五十三頁的共同聲明中,大會表達了對全球難以根除的貧窮,以及日漸增加的生態壓力的憂慮。
聲明稱:「我們重申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同時保證推廣一個節約、普及社會及環保的可持續未來,為了我們的地球、為了現在及後來的世代。」
這份題為「我們要的未來」的聲明,提出人口在爆炸性增長下,地球所面臨的種種威脅,包括氣候變化、土地沙漠化、魚產資源消耗、汙染及森林砍伐,數千種生物面臨滅絕等。目前全球人口超過七十億,並將於二○五○年突破九十五億。
這項共同聲明將從二○一五年起,取代屆滿的「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但其目標定向會留待未來討論,預料將是漫長且充滿激烈爭議的過程。批評者認為,今次峰會白白浪費了改善全球環境的「歷史性機會」。
全球氣候變遷政策奠基人、英國經濟學家斯特恩說:「我們今天面對的兩個明確挑戰,是要根除全球貧窮及管理氣候變化的威脅。但峰會沒有提出有關其嚴重性的證據,以及所應採取的緊迫行動。」
儘管這是聯合國二十年來有關可持續性發展的最大型峰會,但只有不到一半國家領導人赴會,只派出大使、部長,甚至只是代表團出席。缺席的重量級領袖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亭、德國總理梅克爾及英國首相卡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