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奇獸

文/台灣蝙蝠學會 |2012.06.23
2361觀看次
字級
黃頸蝠。圖/黃光隆

蝙蝠的分類

全世界的蝙蝠約一千多種,占了哺乳類種類的四分之一。蝙蝠是唯一真正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屬於翼手目,其下分二個亞目: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

大翼手亞目的蝙蝠僅有一科,即果蝠(或稱狐蝠)。果蝠的分布以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為主,尤其是太平洋上的許多小島,一般棲居在森林中,棲息時群聚倒掛於枝幹上,傍晚時外出覓食,覓食區可達數公里遠。牠們一般體型較大,眼睛也較大,利用視覺與嗅覺找尋果實為食,幾乎不用超音波覓食,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的台灣狐蝠,就屬於這一類。

小翼手亞目的蝙蝠分布很廣,全世界僅南、北極地區沒有牠們的活動,一共有超過七百六十種,但大多分布在赤道附近的陸地上。牠們主要棲息在天然或人工洞穴、坑道、樹洞、枝葉中,也有住在屋簷、屋縫、閣樓等建築物中的。

小翼手亞目的蝙蝠一般體型較小,眼睛也極小,但視力並不弱,特點是不能分辨色彩。牠們多在傍晚及夜間外出覓食,夜色昏暗辨識不易,因此會發出超音波,利用回聲定位,來辨別周遭的環境、障礙或是食物。

蝙蝠的型態

蝙蝠具有基本哺乳動物的特徵,全身被毛、具乳腺,母蝠會以乳汁哺育幼蝠。但蝙蝠與其他哺乳動物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肢特化成包有皮膜的翼,向兩側伸展;指骨延長以撐開翼膜,第一指成鉤狀,以便攀爬或理毛,其餘指均不具鉤爪。後肢五趾均具有鉤爪,主要功能為懸掛。骨骼非常輕薄有利於減輕體重,胸肌發達有利於振動雙翼。

許多蝙蝠最明顯的特徵,要算是奇怪多變的鼻葉及外耳殼了。這些複雜多樣的構造,往往給人怪異醜陋的印象,但這些部位和蝙蝠所發出的超音波密切相關。蝙蝠的尾巴有長有短,有的全為股間膜包住;有些則延伸到膜外,可以在蝙蝠捕捉昆蟲時,當做捕蟲的網袋之用。

蝙蝠的毛色有許多變化,台灣地區蝙蝠種類的毛色,以金黃鼠耳蝠全身金黃色最為亮麗,其餘種類的毛色大致介於黑褐色到灰褐色之間,但許多種類的個體毛色都會隨性別、年齡等因素而改變。

蝙蝠的食性

蝙蝠的食性十分多樣,大翼手亞目的果蝠以吃果實為主,但亦會吃花粉、花蜜。小翼手亞目的蝙蝠約七成以吃昆蟲為主,其他則有吃花粉、花蜜,吃魚、青蛙,甚至有吃其他蝙蝠以及吸血為食的種類。

為了便於取食不同的食物,蝙蝠發展出各種特化的構造,例如吃花蜜的蝙蝠,鼻吻與舌頭較長,以便舔食花蜜;吃魚或其他小型脊椎動物的蝙蝠,腳特別有力,爪特別銳利,以便捕捉獵物;而吸血蝙蝠的犬齒特別大,薄而銳利,便於割裂皮膚,其臼齒則退化減少。此外吸血蝙蝠的唾液含抗凝血物質,使其能順利吸血。

在覓食同時,蝙蝠也發揮重要的生態功能。果蝠由於常在植物間來回覓食,所以成為許多植物傳播花粉及種子重要的媒介,號稱果中之王的榴槤,就是靠果蝠傳花授粉才能結實。

至於食蟲性蝙蝠,單獨一隻一個晚上的覓食,就可能吃掉數百隻,甚至上千隻昆蟲,其中不乏許多可能危害農作物的經濟害蟲,對控制害蟲的數量極為重要。

台灣地區的蝙蝠,僅台灣狐蝠及分布於金門的印度犬果蝠為食果性,其餘均屬食蟲性蝙蝠。台灣狐蝠的食物以榕屬的果實為主;食蟲性蝙蝠所食用的昆蟲種類相當廣泛,包括甲蟲、蛾類、蚊類等昆蟲,但不同種類蝙蝠所取食的昆蟲仍有差異。

近年來,台灣蝙蝠的數量較以往明顯減少,許多名為「蝙蝠洞」的景點,幾乎都已沒有蝙蝠棲息了,所以當我們發現蝙蝠時,應避免干擾牠們,也不要改變或破壞棲所的內外結構,好讓蝙蝠可以安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