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不害物,物不害爾

殺機一去,飢虎可尾
───即仁補題
〈歸市〉是《護生畫集》中讓人乍看很是驚訝和不可置信的一幅漫畫,因此也特別有意思。
畫中,婦人從市場買菜歸來,一手提著菜籃,一手牽著一位年約兩三歲的孩童。婦人和孩童臉上都帶著愉悅的笑容,孩童手上還拿著一根樹枝在玩,似乎正要去和蹲在路邊的老虎玩耍。
老虎是多麼兇猛的動物!圖中婦人和孩童竟然毫無畏懼之色,從他們微笑的眼中見到的,彷彿不是猛虎,而是一隻溫馴的家犬。
此圖文令人想起老子說的:「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意思是說,一個有德之人,他的德性宛如大地般的深厚,他的無欲無求亦宛如純淨的嬰兒一般。這樣的人,毒蜂和毒蛇不會去傷害他,猛獸也不會去捕捉他,猛禽更不會撲前去抓他。
《老子道德經王弼注》亦言:「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蟲之物無犯之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
多神奇啊!這即是弘一法師所題的「爾不害物,物不害爾」。你不加害生物,以仁愛之心對待牠,牠也不會加害於你,能與你和平共處。雖然有此德行之人「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但這已不是重點,「爾不害物,物不害爾」的重點在於不犯物,並非真的與毒蟲猛獸共處。
老子所言以及弘一法師題詩之意,是在比喻人能夠無欲無求,自然就不會去傷人,也不會去犯物,與人的關係和諧,與物的關係亦和美。
道家重要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人法地」,即是不違背大地的寬厚仁愛和滋養萬物,並要效法大地的安穩和謙恭,這是道家所主張的無為以及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此一來,在「爾不害物,物不害爾」的慈悲心行之下,「殺機一去,飢虎可尾」,毫無加害物命的心理,這種慈悲心,連飢餓的猛虎都能感受、感動而收拾起殺氣,甚至像狗兒一般地搖尾表現出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