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林品詩】 管管的〈荷〉

喬林 |2012.06.18
13343觀看次
字級

「那裏曾經是一湖一湖的泥土」

「你是指這一地一地的荷花」

「現在又是一間一間的沼澤了」

「你是指這一池一池的樓房」

「是一池一池的樓房嗎」

「非也,卻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

——選自張默、蕭蕭編《新詩三百首》

(上冊)1995年,九歌出版社

※詩人

管管(一九二九年-)肄業於青島市私立紅萬字會慈濟商職,因戰亂,十七歲時被國民黨軍隊抓伕入伍。一九四一年跟隨國民黨軍隊來台。曾任左營軍中電台記者、花蓮軍中電台節目主任。二十歲開始寫詩,三十二歲寫作兼及散文,繼而跨足繪畫、裝置藝術、表演藝術等等諸多藝術領域,多才多藝。曾任《創世紀》詩雜誌社社長,獲香港現代文學美術協會新詩獎、台灣第二屆中國現代詩獎,並獲邀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三個月。已出版有《荒蕪之臉》、《詩坐月亮請坐》、《春天坐著花轎來》、《真摯與奔放》、《早安鳥聲》、《茶禪詩畫》、《管管詩選》、《管管散文選》、《管管‧世紀詩選》等多部詩、散文集。演出電影電視舞台劇三十多部、畫展多次。

管管在寫作技法上,大異於傳統,也大異於當下,每一首的技巧與表現形式都是一種異數。善出奇招,以反邏輯的手法,透過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意象,讓近似不相干的意象碰觸聯接,將慣常的空間重組,出人無從意料的製造出閱讀的驚愕效果。

都市研究的「洛杉磯學派」領袖人物索亞認為,人類是空間的存在者,總是忙於進行空間與場所、疆域與區域、環境與居所的生產。這是一種「製造地理」空間歷史的自然演進。台灣在二十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的發展下,隨著經濟活動的活躍與商業領域的拓展,在人的存在空間需要下,都市的疆域,不斷侵吞都市邊緣的農地、向外拓展。

而人,卻也常在自然天成的觀念下,以及囿於工商生活的忙碌中,無餘暇去體驗審美的居家生活,遺忘了曾經存在的田園、池塘,一大片的稻綠及上面流動的清新空氣。

隨之一棟棟的高樓自田園、池塘中長出,人們被置入混凝土箱的住居。為了工商社會生活,人們較漸次的適應融合,甚而無接縫的溶解於其中,從而對這變遷與現代性生存,沒有了距離感。

※品詩

管管的這首「荷」詩,就是把這失去了距離感的「隱沒的維度」帶回到恍神的幻覺詩境上。他展現了對這模糊了的消失距離感,找到了特殊性解碼方式。

整首詩是作者透過的當下的自己,與前記憶的自己,相互否定的辯證對話,來營造都市擴張之快、地理地貌變異之快的審美感性。

「那裏曾經是一湖一湖的泥土」,「你是指這一地一地的荷花」。還原現象的真實對話,應該是:這一地一地的泥土,曾經是一湖一湖的荷花。作者把泥土的量詞「一地一地的」和荷花湖的量詞「一湖一湖的」互換,凸顯從「荷花湖」而「泥土」變化之快,以致量詞語言的使用都搞混了。

接著的以下二行詩,「現在又是一間一間的沼澤了」,「你是指這一池一池的樓房」。「一間一間的」量詞「樓房」的,與「一池一池的」量詞的「沼澤」,量詞互換,也是在凸顯視覺影像變化之快。

第四、五詩行,是接著第三詩行「你是指這一池一池的樓房」的提問及作答,「是一池一池的樓房嗎」?「非也,卻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

整首詩就對象物的荷花湖、而乾涸的泥土地、而雨水積存的沼澤、而建起一棟棟樓房,之鉅變的驚訝,甚至可以說是對都市化的力量的驚慌。這首詩最重要的利器,是以都市拓展下變異前後地貌的量詞的互換使用,來呈現前記憶影像與當下視覺影像來回瞬間抽換的否定辨證。由之形成其特異的技巧與詩的形式結構,從而型塑出一種作者獨有的社會學美學,讓人不得不驚愕詩竟能這般的出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