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熊窩

文/黃美秀 |2012.06.16
3508觀看次
字級
台灣黑熊的熊窩。圖/黃美秀

直到山陰,我終於看到傳說中的「熊窩」。部落訪查時,原住民告訴我:黑熊會在地面上折芒草做巢。我有點不相信,因為我所閱覽過有關亞洲或美洲黑熊的各種文獻,都沒有這種報導。熊窩位於步道旁懸崖邊,被壓折扭轉的芒草已經乾枯,圍成一個碗形或像大鳥巢的構造,外徑約一百五十公分、內徑六十五公分,看來已有些時日了。我的訝異及讚嘆似乎讓大哥及魏大哥感到十分欣慰,好像在宣告著:「現在,你相信我們以前告訴你的話了吧!」這也是此番入山以來的第一筆黑熊觀察紀錄。

這個經驗讓我又學了一課,傳統原住民的生態知識不僅可以與已知的科學資訊相互驗證,更可為科學的未知提供線索,或者其他可能的答案。科學的其中一個特色,便是講求證據,或者說,一般野外研究者多半只相信自己親自收集的資料,或是信賴用系統性的科學方法所獲取的研究結果,對於口傳的資訊多採半信半疑的態度。這種質疑態度本是無可厚非,但是,在面對傳統原住民長期與自然環境密切互動,經歷代累積而傳承下來的豐富自然知識時,這種非主流、非學界的資訊,近年來卻逐漸受到學界重視,被視為是正統科學之外、探索自然的另類知識來源,以及開啟探索人類適應自然的另一扇窗。我在後來的研究期間,也陸續收集到更多「熊窩」的第一手資料。

在抵新崗之前,大哥忽然停下來說:「你看。」我朝他指的地面看去,卻沒發現什麼。他加強語氣說:「熊大便!」我愣了一下,趕緊蹲下身尋找。滿是落葉的地面上,有團像麻花捲的咖啡色排糞,全是動物毛髮,測量的直徑是三.五公分,裡頭主要是山羌毛,竟也有小山豬的獠牙。這是我在野外看到的第一個熊大便。後來,我們又在多美麗駐在所附近發現二個熊排遺,一個排糞裡頭都是山羊毛和少許的骨頭碎片,另一個則是十分新鮮的橄欖綠色,裡頭有未消化完全的植物草莖和種子。我把它們一一裝入封口袋內,當做寶貝般;這些糞便透露了野外黑熊什麼時節吃些什麼食物。

在新崗傾斜而破舊的鐵皮工寮內,被柴火燻黑的臉盆底部有清晰的熊爪痕;丟棄在新康營地的塑膠罐、保特瓶、空罐頭,也有熊啃咬的痕跡。新康過後的某瀑布下方、碎石坡的路徑上,我們發現了熊腳印,但後腳跟的部分並不明顯,我在筆記本上寫下「十五公分長、十三公分寬」的紀錄,這是我第一次足以辨識的熊腳印。沿著腳印方向,可以看出這熊跟著步道走,與我們同向。

才相處幾天,原住民長期活動於山野而鍛鍊出來的敏銳觀察力,在兩位大哥身上一覽無遺。通常都是他們先看到有趣的東西,再喚起我的注意。步道旁的峭壁上,有個口徑約二個拳頭大的石縫,我看不出有何異樣,直到魏大哥強調裡頭有蜂窩,我方注意到飛進飛出的小蜜蜂。洞口十分乾淨,有明顯被扒抓的痕跡,他看到我那疑惑的表情,補充說:「那是熊挖的。蜜蜂如果沒有好木頭住,會在石縫內築窩;但不是(人要)找就有……熊這次吃不到蜂蜜,但是,下次還會常來蜂窩這裡挖一挖。」果真一個月後,我再經過此地,蜂窩已經不見,洞口被扒得更乾淨了。原住民告訴我,熊喜歡吃蜂蜜(包括蜂巢)或甜的東西;看來,卡通片裡的維尼熊喜歡吃蜂蜜的故事是真的。

(本文轉載自遠流出版社《尋熊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