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台灣組成的南極科學考察團三年前開始前進南極,已帶回魚類、藻類、軟體動物等六百多個生物標本,並從南極的海膽與海綿中萃取抗發炎物質,效果比目前第一線使用的藥物更佳;這也是全球文獻上,第一次在南極發現抗發炎物質。負責採集生物的博士生張祐嘉,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學生身分站上南極的人。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東華大學、正修科大與中山大學合組的研究團隊,每年兩人次,在十月到十二月南極夏天時到當地考察。這是台灣首次主導南極考察計畫,與過去跨國研究不同,有高度自主性。
三年來,研究團隊從南極帶回魚類、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棘皮動物、腔腸動物和藻類等共四十九種超過六百個生物標本,並從南極軟海綿與南極硬海膽中,萃取出極佳的抗發炎物質,查詢文獻後認為應是首度在南極生物中發現。
海生館研究員宋秉鈞指出,人體會產生超氧陰離子與彈性纖維蛋白酵素,是發炎主因,從海膽與海綿萃取出的物質,可抑制人體產生這兩種物質。
台灣第一個以學生身分站上南極的中山大學博士班二年級生張祐嘉說,雖在南極的夏天登陸,但水溫接近零度。張祐嘉說,他去年十二月初前進南極,從台灣到日本轉機,飛到美國達拉斯,轉機到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再搭機前往智利最南端,才能搭軍機到南極的喬治王島,一趟超過五十小時。
長期在海生館研究的張祐嘉,本以為南極計畫只有老師與研究員能參加,沒想到自己也能登陸南極,因此把握時間,每天冒低溫到潮間帶採集生物標本。他在南極不到兩個月,帶回超過三十公斤標本。
他指出,由於南極環境嚴苛,生物可能因此產生對抗環境的特殊物質,因此從南極生物中有機會找到對抗疾病的萃取物。張祐嘉說,很幸運成為台灣第一個站上南極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