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過,打仗打的是錢糧,耗時愈短,損傷愈小,部隊也可避免思鄉厭戰。
孫子對於戰爭中人力、物力的沉重負擔,曾經提出一個戰略原則,那就是:「兵貴勝,不貴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作戰第二)
〈九地第十一〉也說:「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這裡強調時間是稀有的資源,不論成敗,都是時間在操控,所以號角吹起的那一刻就要先發制人,不可故意弄巧,長久拖個不停。
即使在科技時代,戰爭也講究分秒必爭,才不會搞到兵疲馬困、彈盡援絕。
以第一次波灣戰爭為例,若不包含調度過程,其實一個禮拜就結束了,一掃開戰前「波灣越南化」的傳言陰影。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能以秋風掃落葉之姿席捲歐洲和西歐,也是因為採取了快速進擊的「閃電戰」,才能獲得亮眼成果(當然西歐各國普遍無縱深,交通上又有統一的窄距鐵路,也是德軍運補順利的關鍵)。
其他像日軍轟炸珍珠港快攻而下,以及麥克阿瑟將軍提出「跳島戰略」大敗日軍,都印證了「速戰速決」足以確保敵人無法因應,進而喪失先機。
在時間中競爭,主要是經濟考量,人馬並非不吃不喝的機器,所以《孫子兵法‧作戰第二》通篇強調:「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又說:「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
目的都在提醒我們,久戰帶來破壞,復元艱難,更給其他國家進犯的機會,所以並非明智之舉;而且長期在外作戰,還會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駐軍附近的物價也一定飛漲,最後造成物資枯竭,只好加重賦稅與勞役。
難怪拿破崙說:「我也許會失去一場戰鬥,但我絕不會失去一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