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六十年代,台灣經濟剛起飛時,鄉下家庭仍多貧困,因此無不卯足全力想盡辦法找尋可用資源,讓生活改善一點。那資源在哪兒,又如何尋找呢?其實免費的補給品就在大自然中。
每當秋冬稻子收割期間,我們小孩子就會揹著竹簍,到別人家的田裡撿拾稻穗,不用兩個小時即可撿滿一簍筐。另外,在沙田裡翻找零星的地瓜、土豆等,也都能收穫多多;還有在廢棄瓜園裡,也會盡所能的把隱藏在草叢中的瓜給找出來,拿回家享用。
收割後的稻田大都會蓄水養田,野放的雞鴨鵝在田間覓食時,常會不經意的下蛋,此時在水田雜草中摸蛋兼洗褲,最是樂事一樁。而免費的荷包蛋、菜脯蛋更是顯得特別香又營養。
雖然農家最痛恨颱風來襲,擔心農作物一夕之間化為烏有;但颱風過後,村民卻像黃蜂出巢般,到樹林子、河邊搶拾斷木、漂流木,曬乾當薪柴燒,還可撿擱淺的魚蝦,可惜這般景象已難再見了!
到人家的果園撿拾被風吹掃落的芭樂、蓮霧……等水果,又可以大大省下一筆水果錢……
那年代雖然窮苦,但種種撿拾的樂趣卻非現代小孩所能體會的,更可貴的是,讓我們至今仍能保持勤勞、不暴殄天物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