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食、衣、住、行、育(上)

文/王嘉祥 圖/劉烘昌、王嘉祥 |2012.05.26
2084觀看次
字級

一、螃蟹的食

螃蟹的消化道包括口、食道、胃、腸、肛門。食道很短,胃內有胃磨,用來磨碎食物。

螃蟹不挑嘴,幾乎什麼都吃,可以說是「雜食性」,但隨著種類的不同,各有偏好。有的偏好素食(圖),有的較愛吃葷,但是在食物不足無可選擇時,就葷素不忌了,甚至於會捕食同類呢。

位在兩眼之間的第一對觸角(小觸角)是螃蟹的鼻子,具有靈敏的化學感受功能,可「嗅」到食物的味道。步行腳指節、螯腳指節內緣,和口器中的感覺毛,則是螃蟹的舌頭,是味覺器官。螃蟹的鼻子(第一觸角)嗅到味道時,即開始找尋食物,當步行腳碰觸到食物,就由爪尖上的「舌頭」嘗嘗味道,接著用螯腳夾起食物,螯腳上的「舌頭」再嘗試一下食物,才送入口中,開始食用。

食物被送入口器時,必須經過六道關卡。最外面一層就像兩扇大門,可防止食物漏出;第二、三層可過濾、撕碎食物;第四、五層可過濾泥沙,保存細小的食物粒;第六層用來切碎食物。(圖、)

螯腳的雙指是螃蟹進食時的「筷子」,不同型態的筷子展現出叨、刮、挖、扯、夾、切、壓等不同的功能,以適用於不同的食物。(圖、)

二、螃蟹的衣

螃蟹的甲殼表皮底下有色素細胞,細胞內含有色素。因所含色素的種類不同及色素擴散、集中的狀況,造成了螃蟹五顏六色的多變體色。

螃蟹的身體表面有一層角皮層覆蓋著,因為這一層角皮層含有較多的石灰質,所以堅硬得像盔甲一般,可用來保護和支持身體內部的組織、器官,及對抗敵人,並且可以配合肌肉運動,作用有如骨骼,所以被稱為「外骨骼」。

這層外骨骼有如此多的功能,但對螃蟹的生長卻是一種限制,它無法隨著螃蟹的成長而長大,因此當螃蟹要長大時,會有蛻殼的現象,脫掉小一號的衣服,每脫一次殼,身體就長大一點。

螃蟹在脫殼前會找一處隱蔽安全的地方躲起來,剛脫掉舊殼的螃蟹,外殼是柔軟的,此時是它生命最脆弱的時候,稱為「軟殼蟹」,須等到新殼變硬時才會離去,在新殼變硬之前,身體便趁機快速長大。(圖)

螃蟹一生中,必須經歷多次的蛻殼,即使到了成體階段,大部分都還能不斷的蛻殼長大,只是脫殼的間隔較長,次數較少。

三、螃蟹的住

海洋、海邊、河口、溪流、陸地,處處可見螃蟹的蹤跡。

絕大多數的螃蟹都是以海洋為家,這些海洋中的螃蟹,牠們全身浸泡在海水之中,是再舒服也不過了。至於那些住在海岸邊、河口、溪流,甚至於陸地上的螃蟹,可沒那麼舒適了。牠們必須克服許多問題,才能安身立命。

生活在海岸邊潮間帶的螃蟹,要面對的最大考驗,是每天兩次漲退潮,所造成截然不同的兩種環境。漲潮時沉浸在海水中,退潮時暴露在空氣裡,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螃蟹必須調整身體的結構和生活的習性,來適應這樣的環境變化。

河口是河流出海的地方,也有因漲退潮所形成的乾、濕環境及溫度改變、鹽度變動等種種問題。

生活在淡水環境中的溪蟹,由於體液濃度比周遭的淡水高出很多,深怕淡水流入體內,身體鹽分排出體外,所以必須具備維持體液濃度穩定的本領。(圖)

生活在陸地的螃蟹,為了順利呼吸,必須將鰓改造一番,首先減少鰓的數目,擴大鰓室,進一步在鰓室壁上布滿血管,讓鰓具有類似肺的功能。除此之外,大部分的陸蟹也有挖洞居住的特性,洞除了提供安全的庇護場所外,洞底下的水分可供鰓換氣之用。(圖)──待續

(更多內容,請點閱〈國立台灣博物館〉網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