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食、衣、住、行、育(上) 文/王嘉祥 圖/劉烘昌、王嘉祥 |2012.05.26 語音朗讀 208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一、螃蟹的食 螃蟹的消化道包括口、食道、胃、腸、肛門。食道很短,胃內有胃磨,用來磨碎食物。 螃蟹不挑嘴,幾乎什麼都吃,可以說是「雜食性」,但隨著種類的不同,各有偏好。有的偏好素食(圖),有的較愛吃葷,但是在食物不足無可選擇時,就葷素不忌了,甚至於會捕食同類呢。 位在兩眼之間的第一對觸角(小觸角)是螃蟹的鼻子,具有靈敏的化學感受功能,可「嗅」到食物的味道。步行腳指節、螯腳指節內緣,和口器中的感覺毛,則是螃蟹的舌頭,是味覺器官。螃蟹的鼻子(第一觸角)嗅到味道時,即開始找尋食物,當步行腳碰觸到食物,就由爪尖上的「舌頭」嘗嘗味道,接著用螯腳夾起食物,螯腳上的「舌頭」再嘗試一下食物,才送入口中,開始食用。 食物被送入口器時,必須經過六道關卡。最外面一層就像兩扇大門,可防止食物漏出;第二、三層可過濾、撕碎食物;第四、五層可過濾泥沙,保存細小的食物粒;第六層用來切碎食物。(圖、) 螯腳的雙指是螃蟹進食時的「筷子」,不同型態的筷子展現出叨、刮、挖、扯、夾、切、壓等不同的功能,以適用於不同的食物。(圖、) 二、螃蟹的衣 螃蟹的甲殼表皮底下有色素細胞,細胞內含有色素。因所含色素的種類不同及色素擴散、集中的狀況,造成了螃蟹五顏六色的多變體色。 螃蟹的身體表面有一層角皮層覆蓋著,因為這一層角皮層含有較多的石灰質,所以堅硬得像盔甲一般,可用來保護和支持身體內部的組織、器官,及對抗敵人,並且可以配合肌肉運動,作用有如骨骼,所以被稱為「外骨骼」。 這層外骨骼有如此多的功能,但對螃蟹的生長卻是一種限制,它無法隨著螃蟹的成長而長大,因此當螃蟹要長大時,會有蛻殼的現象,脫掉小一號的衣服,每脫一次殼,身體就長大一點。 螃蟹在脫殼前會找一處隱蔽安全的地方躲起來,剛脫掉舊殼的螃蟹,外殼是柔軟的,此時是它生命最脆弱的時候,稱為「軟殼蟹」,須等到新殼變硬時才會離去,在新殼變硬之前,身體便趁機快速長大。(圖) 螃蟹一生中,必須經歷多次的蛻殼,即使到了成體階段,大部分都還能不斷的蛻殼長大,只是脫殼的間隔較長,次數較少。 三、螃蟹的住 海洋、海邊、河口、溪流、陸地,處處可見螃蟹的蹤跡。 絕大多數的螃蟹都是以海洋為家,這些海洋中的螃蟹,牠們全身浸泡在海水之中,是再舒服也不過了。至於那些住在海岸邊、河口、溪流,甚至於陸地上的螃蟹,可沒那麼舒適了。牠們必須克服許多問題,才能安身立命。 生活在海岸邊潮間帶的螃蟹,要面對的最大考驗,是每天兩次漲退潮,所造成截然不同的兩種環境。漲潮時沉浸在海水中,退潮時暴露在空氣裡,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螃蟹必須調整身體的結構和生活的習性,來適應這樣的環境變化。 河口是河流出海的地方,也有因漲退潮所形成的乾、濕環境及溫度改變、鹽度變動等種種問題。 生活在淡水環境中的溪蟹,由於體液濃度比周遭的淡水高出很多,深怕淡水流入體內,身體鹽分排出體外,所以必須具備維持體液濃度穩定的本領。(圖) 生活在陸地的螃蟹,為了順利呼吸,必須將鰓改造一番,首先減少鰓的數目,擴大鰓室,進一步在鰓室壁上布滿血管,讓鰓具有類似肺的功能。除此之外,大部分的陸蟹也有挖洞居住的特性,洞除了提供安全的庇護場所外,洞底下的水分可供鰓換氣之用。(圖)──待續 (更多內容,請點閱〈國立台灣博物館〉網站) 前一篇文章 右眼妙管家 下一篇文章 為吉祥找室友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鏡頭下的生態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