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星期,黃玟君幫《聯合報》翻譯「打開聯合報,看到紐約時報」,知道她英文超級棒的人,都會有個錯覺,認為她若不是從小唸「全美語」,便是在國外長大的ABC。
錯了,其實她和一般台灣學生沒有兩樣,都是在國中一年級才開始和英文有了「第一次接觸」;更誇張的,她的大學念的還是「中文系」!這「出身不良」常成為她用來鼓勵有心學好英文、卻在英文學習路途遭遇失敗的學生,因為她堅信,「只要有心,英文一定學得好」、「誰說只有外文系學生、或住過國外的人英文才會好?在台灣一樣可以英文呱呱叫!」
黃玟君說,她的英文啟蒙教育「不是學校的英文老師,而是當初被認為離經叛道的西洋搖滾歌曲!」她曾經為了收聽余光所主持的西洋流行音樂節目「閃亮的節奏」,寧願蹺課被老師處罰,也曾為了聽懂英文歌,在國二時號召幾位同學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將一首首Air Supply(空中補給合唱團)的歌詞一字一句「聽寫」出來。「那時國二的英文程度大概就是三歲小朋友的中文程度,但為了聽懂歌詞,再辛苦也值得!」
她也會和同學約定出門一定說英語、和外國友人做「語言交換」、甚至和家中的寵物狗「小黃」說英語、自己一個人用英文自問自答…,讓自己浸淫在英文的環境裡、主動積極創造學英文的環境,甚至到了今天,黃玟君還是會每天早起收聽BBC(為了讓自己更熟悉英式英語的發音)、長時間掛在網路上搜尋英文世界的新知。問她為什麼可以對英文如此瘋狂,「全因興趣使然!」她毫不猶豫地說。
這股對英文的狂熱,連帶影響了她的教學。任教於學生專業能力強、英文程度卻普遍不佳的科技大學,黃老師看多了許多原本對英文懷抱興趣,卻在一次又一次考試挫折、死背強記下對英文喪失興趣、甚至對英文由愛生恨的學生。因此她最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便是「如果上完我的課,可以讓大家重燃對英文的興趣、重拾對英語的信心!」
她總是會用另類的方法讓學生「愛上」英文。例如讓同學回家閱讀情節精彩的偵探故事,卻故意把結尾的幾段刪除,然後要大家在課堂上「速讀」那幾段,而且絕不能查字典。雖然大家常常抗議,但是因為對故事情節的欲罷不能,在邊猜邊速讀的情況下,久而久之大家不僅閱讀能力大增,也學會不再依賴字典。她的理論是:「字典查出來的意思是理所當然的,你不會珍惜,自己想破頭猜出來的意思,不管對不對,一輩子不會忘記!」
這兩年在學校開的「英文歌曲學文化」,也成為學校最受歡迎的選修課之一。在這堂課中,她利用多首英文歌曲向學生介紹有關反戰、環保、家暴、種族/性別歧視、歷史…等多元文化的意涵,讓學生沈醉在優美的歌曲之外,也能一併增進英文能力,培養國際觀。與學生的 「零距離」,用年輕人的語言與他們交談。因為一旦征服了學生的心,再嚴厲的管教與繁重的課程,學生都會甘之如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