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建構——「意義治療學」引介 (二)

慧開法師 |2012.05.20
1993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二十多年前,當時我還在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撰寫博士論文的時候,有一天收看了一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主播先播放了一些新聞畫面,都是世界各地動亂、衝突、抗爭的片段剪輯,然後說了一句評論的話:“We see a lot of events happening, but we know very little about the fact or truth.”(我們看到很多事件發生,但是有關真相或事實我們知道得很少。)當時乍聽之下就覺得發聾振聵,十分震撼。那句話,一直到現在,不但仍然記憶猶新,而且是歷久彌新的現實寫照。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網路——甚至是資訊爆炸——的時代,然而很弔詭地,同時卻也是個「意義貧乏」、「價值失落」乃至「存在空虛」的時代。

存在的空虛 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建構

第三維也納精神治療學派的主將,Viktor E. Frankl (傅朗克)在其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活出意義來》)一書中,特別提到「存在的空虛」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一種普遍現象。(按:有關Frankl的中文譯名「傅朗克」,請參閱:傅偉勳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一九九三~一九九四年舊版,頁一八九~一九○;二○一○年新版,頁二○五。)

傅朗克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空虛所表現出來最主要的現象就是無聊厭煩,就如同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很顯然地,人類注定永遠在兩極之間擺盪:不是災難疾病,就是無聊厭煩。」

但是,我認為傅朗克與叔本華都只說對了一半,另外一半不單單是「災難疾病」與「無聊厭煩」,而是牽動且套牢整個社會,沒有任何建設性與實質目標的「瞎忙」與「虛耗」,例如台灣過去這十幾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情況。

不過,我十分同意傅朗克的觀察,事實上,充斥於現代社會的「無聊厭煩」或「瞎忙虛耗」所產生的「荒謬感」與「無意義感」,比起災難疾病,要給精神科醫師甚至整個社會,帶來更多的問題。舉個例子:現代人普遍罹患了「星期天精神官能症」(Sunday Neurosis),也就是,當一周的工作日在匆忙中結束,而內在的空虛浮現,當一個人感覺到他自己的生命缺乏內容時,就會產生此類的憂鬱症了。我們從新聞報導中看到不少自殺的個案,其實都可以追溯到這種存在的空虛上面。

「無意義感」的集體現象

面對當代社會——不論是哪一個國家——如此普遍廣泛的酗酒、吸毒、縱欲,乃至網路成癮的現象,除非我們能清楚地認知到現象底下之「存在的空虛」(亦即「意義的空虛」),否則就無法充分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了。此外,有許多退休人士以及老年人的危機問題也是如此,就是他們的生命,陷入了一種「存在的空虛」之中。

再者,當代社會中還充斥著林林總總不同的面具及偽裝,隱藏著存在的空虛。在某些情況下,某些人尋求意義的意志遭遇到挫折,於是就用其他替代品作為補償,例如「謀求權力的意志」,或者「謀求金錢的意志」。在其他的情況下,這種受挫的「求意義意志」會被求享樂的意志所取代,因而性欲成為一種代償作用。在這樣的案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因為存在的空虛,性欲遂猖獗氾濫。因此,若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也唯有——回歸到自我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建構,才能以「充實的生命意義」來轉化消解「存在的空虛」。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