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文式教育親職專欄】在生活中培養好習慣

趙文瑜 |2012.05.15
1315觀看次
字級

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朋友有個七個月大的孩子最近開始吃副食品,孩子對副食品非常喜愛,每次吃稀飯總是顯露出無比愉悅的神情。看到孩子吃得那麼開心,朋友心裡也覺得十分欣慰。不過,有件事一直困擾著朋友:孩子吃稀飯時,全身總是動個不停,有時摸摸椅子;有時抓抓桌腳,甚至還會搶走大人手上的碗,有幾次差點把稀飯打翻了,為此,朋友十分頭痛。她想,七個月大的孩子可以教他用餐規矩嗎?

七個月大的孩子雖然還不會講話,但他可以從大人的表情、聲音、動作及語言等方式了解大人的意思;即使無法立刻意會,但多練習幾次,自然就能慢慢理解。朋友在多位媽媽的鼓勵下,決定教孩子用餐規矩,讓孩子從小就能培養良好的用餐習慣。

和往常一樣,孩子吃稀飯時又開始東拉西扯,朋友輕抓起孩子的手,嚴肅的說:「吃飯時不能玩,手要放好。」孩子發現今天吃稀飯和平時不一樣,因為媽媽糾正了他的動作。他的回應是:「對媽媽露出稚氣的微笑。」朋友語氣堅定再說一次:「吃飯時不能玩,手不能抓椅子。」他見微笑無法使媽媽動搖,下一刻立刻變臉,滿臉怒氣看著媽媽。此時,朋友還是重覆著剛剛的話語,孩子見兩種方式都無法改變媽媽的態度,便開始軟化,順服的坐著吃稀飯。

接下來的幾天,孩子吃稀飯雙手還是會不停拉扯身邊的物品,不過,拉扯和糾正的時間愈來愈短,從孩子的眼神中,你會發現,他正在試探你的堅持度及耐性。

有幾次朋友興起了放棄的念頭,因為省去糾正的時間可以較快餵完飯;不過,轉念一想,現在放棄了,之後就要一直面對孩子誇張的用餐行為,等到孩子再大一點,這樣的行為不會減少,而且會變本加厲,愈來愈嚴重。一想到這些後果,朋友的語氣更為堅定,看到孩子用餐的狀況一次比一次好,她知道,這樣的堅持是值得的。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時會因為想快速完成某些事情,因而忽略每件事情背後隱藏的深層學習意義。在餵孩子吃飯時,如果只是想快速餵完而忽略在用餐過程要培養的良好習慣,等孩子年紀漸長,養成習慣後,就很難再調整過來。相對的,如果在一開始多花些時間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就能省去很多糾正的時間,進而能享受更愉悅的親子互動時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