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在河北省北方趙州縣北部,一座觀音院內有一位高僧從諗,弘揚禪法,普度群機,世人稱他為「趙州禪師」。
有一天,一位學人參訪趙州禪師,趙州問:「上座以前來過嗎?」答道:「沒來過,今天初次。」趙州說:「喝茶去。」一會兒,又來了一位學人,趙州仍問:「上座以前來過嗎?」答道:「來過多次,今天又來。」趙州仍說:「喝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中當家覺得奇怪,就問:「第一位不曾來過,您請他喝茶;第二位已經來過多次了,為什麼還是請他喝茶呢?」趙州答說:「你也喝茶去吧!」院主當下就開悟了。
這就是有名「趙州茶」公案。其實是樁平淡的事,沒什麼奧妙,但被院主一問就問出問題來了。
寺院中有固定的吃粥、吃茶的時間;工作之後吃茶是為了解渴休息,這三個人去見趙州時,正好是吃茶的時間,所以趙州請他們「吃茶去」。
不論以前來過或沒來過,即使當了執事也一樣,應該吃茶時就去吃茶。
更深入一點說,「茶」代表道、禪、自性的清淨心,或明心的「心」和見性的「性」。「吃茶去」——意味著在叢林住下的人,只要以平常心過平常的生活,作本分事;在什麼時候就做什麼事,在什麼場合就講什麼話,當什麼執事就擔當什麼樣的責任,甚至包括趙州自己在內,都是如此,而沒有其他多餘的事;寓意是「叢林以無事為興盛」,趙州禪師只是讓大家「到這地方來,就跟大家一起如常生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