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軼事】 王羲之為何要以字易鵝

郭關 |2012.05.10
3442觀看次
字級

現在人說:「唐詩晉字漢文章。」這「晉」字說的就是王羲之。直到明代,謝肇淛《五雜俎》卷之十六〈事部四〉還把宋人蘇軾和黃庭堅的故事拿出來講說,以為佳話:

「魯直(黃庭堅)戲東坡曰:『昔王右軍字為換鵝字。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於殿帥姚麟換羊肉十數斤,可名二丈書為換羊書。』東坡大笑。一日,公在翰苑,以聖節制撰紛冗,宗儒日作數簡以圖報書,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公笑謂曰:『傳語本官今日斷屠。』」這個故事的核心講的就是有人以蘇軾的字換羊肉,留下了「蘇文熟,吃羊肉」的俗語,但是黃庭堅是玩笑的將蘇軾的字(換羊書)來比擬王羲之「黃庭換鵝」(換鵝字)。

黃庭換鵝故事的主人是王羲之,事蹟見於《晉書‧王羲之傳》:「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有說是寫道教經典《黃庭經》)

王羲之為什麼要以字換鵝呢?僅僅是因為愛鵝麼?他為什麼不拿字去換其他東西,單單以字去換鵝?

原來,在晉代,鵝是很難得的,價格昂貴。《古今筆記精華錄》卷四〈唐時鵝價〉說:「宋趙叔向《肯綮錄》云:今自淮以北,極難得鵝。南渡以來,虜人奉使,必載至以歸。予謂晉宋以前雖南方亦不多得。唐時價每隻猶二三千。【按】:晉宋南方亦不易得鵝,則鵝之價必不減於唐時,或且過之。王右軍以字易鵝,可謂得善價而沽者也。」

直至明代,鵝也是貴重的食品。明王世貞《觥不觥錄》說:「先君以御史請告里居,巡按來相訪,則留飯,葷素不過十器,或少益以糖蜜果餌、海味之屬,進子鵝必去其首尾,而以雞首尾蓋之,曰『御史無食鵝例也。』」

所以,王羲之不會是漫無目的的只是隨便就愛鵝,只是為了那隻鵝「善鳴」就帶著朋友去訪求;也不是那位山陰道士養的好鵝,王羲之看見了就堅持要買,卻被以寫一部《黃庭經》交換。

雖風流任率,也不是見啥就要換啥的。他怎麼不拿字去換雞、換彘呢?也許鵝的形態、形象本來就是一副高傲的、挺直的樣子,不比其他動物的猥瑣、蠢笨。如果很容易得到,王羲之也就不用去費那麼大的神了。

其根本原因還是那時的鵝價格很高,得來不易,而得到好鵝就更不容易了,所以王羲之寧願費時費力地去寫一部《黃庭經》去換一群鵝;不然,他的字豈不是也太易於索取而顯得賤價了麼?

魏晉風流,即使風流也是有當時的社會經濟和風尚要求的,是要與自己的身分、身價和社會地位相適應的,不然就不可能發生。尤其在王羲之這麼聰敏、顯達、才俊的人來說,就更是如此了。

他又是一個耿直、傲誕的人,和驃騎將軍王述的關係終生都不和諧,須知王述是從小就和他齊名的人物,對他也非常看重且仰慕,但他對王述卻「甚輕之」,看不起人家,認為王述是不能和他齊名的;最後因為王述的職位凌駕他之上,他即「深恥之」,遂「稱病去郡」,辭職回家了,且在父母的墳塋上祭告自誓,心裡非常哀痛憂傷。

所以,像王羲之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沒有輕重地去做那些看不出智慧的事體的。即如孤姥的鵝、道士的鵝,也顯出他的智慧、高貴,風流倜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