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掌握兵力優勢的一方就不必出奇招,或不用擔心別人對他出奇招;弱者需要計謀,強者同樣需要計謀!
當年「官渡之戰」,袁紹以七十萬大軍對曹操的七萬人卻敗北,理由雖可以歸咎於袁紹指揮錯誤讓曹操有機可乘,但主要還是曹操大膽採納了許攸的獻計,奇襲鳥巢,燒光了袁軍的屯糧,這場仗才有這樣的結果。
曹操在大勝袁紹後,接下來率領八十萬大軍進攻孫權、劉備的五萬部隊,曹操在有利的情勢下卻輕敵自負、指揮失誤(南北地形不同,本應改變戰術),經過龐統的連環計、黃蓋的苦肉計,最後再加上孔明的一個東南風和周瑜的火攻,終使曹軍被燒得哭爹喊娘,最後以多敗少。
《三國演義》的這些橋段,無疑印證了「兵在精不在多,將在謀不在勇」的俗諺,特別是點出了「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重要性,提示我們奇招和計謀是打贏打輸的關鍵。
〈計篇第一〉說:「兵者,詭道也。」
〈軍爭第七〉也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孫子看出戰場上的成功來自於詐術,所以他強調任何行動都必須以有利於我方為前提,並以分散或集中做為變化手段。
曾有人拿「詭道違背仁義」來質疑孫子,他們說,在孫子之前,戰爭既不能在敵國國君或重要人物喪期發動,也不能在敵國出現災害時發動,更不能俘虜頭髮花白的老人(宋襄公曾說:「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還得用堂堂之陣正面會戰,不能採用迂迴、側擊或奇襲的戰術;取得勝利之後,也不能滅亡別人的國家,因為講求「存亡國,繼絕世」。
其實,這些周禮規範,早在春秋末期就已經崩解殆盡了,當孫子提出「兵以詐立」的命題,只是正式揭穿了戰爭本質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