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人老了就是會「老番癲」?老年記憶力退化的偏見,讓大眾輕忽家中長者的失智的嚴重性,根據流行病學估計,台灣約有十一萬的失智症患者,但是領有失智手冊者卻不到兩萬人口,顯見民眾對失智症知識的缺乏。
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邱銘章表示,所謂的失智與一般的記憶力不好不同,失智患者最常見的徵兆就是原本擅長的事務,變得一竅不通;原本熟悉的事卻忘了,例如忘了老朋友、忘了關水龍頭、煮飯忘了關瓦斯等。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李明濱指出,如果家中老人會不斷在短時間內重複做一樣的事、說一樣的話,或是原本擅長的事情變得不會了,就需注意。據臨床經驗,家屬帶失智症患者就醫時,通常已是中度失智,患者已出現明顯異常行為、明顯退化,例如找不到回家的路、忘了剛吃過飯、尋找已經往生的親人等中重度失智症狀。
失智症的種類非常多,不過以退化性失智症最為常見,此類型可分為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目前衛生署核可的失智症藥物有三種,主要是針對輕中度患者,此外,多數失智患者會有行為或情緒問題,醫師會適度使用抗鬱劑、情緒安定劑及抗精神藥物。
李明濱說,根據國外研究,失智症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若能在輕度時使用,有助延緩患者功能的退化。
除了藥物,醫師也建議利用,改變環境、溝通方式,或是音樂療法、植物種植等方式改善情緒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