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從「撙節女王」德國總理梅克爾,到法國總統沙科吉與候選人歐蘭德,歐洲政要一夕之間都同意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的建議,在歐元區增列一套「成長協定」。然而實際上卻是各吹一把號,凸顯出歐洲各國間嚴重的利益衝突。
德拉吉於二十五日在歐洲議會演講時表示,「我們已經有了一套財政條約協定,我現在心裡所想的是也該有一套成長協定」。
此言一出,各方一致叫好。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拉索表示:「成長是關鍵,成長是答案」。歐蘭德表示這跟他先前提出的政策建議方向一致,沙科吉則表示如果只靠「撙節」根本就是一大錯誤。
然而「魔鬼都藏在細節中」,各方對「成長協定」所主張的細節,卻是南轅北轍。其實德拉吉的立場跟梅克爾比較接近。梅克爾主張的是進行「結構性改革」,反對採取刺激經濟措施,因為這將會「使政府債務再度增加」。
然而「結構改革」一詞也極具彈性,德國主張勞動市場及社會福利改革,包括放寬就業保障、簡化行政障礙、提高退休年齡及降低工資以外的勞動成本等。這些改革當然能夠強化長期的經濟成長,但對當前許多歐洲國家面臨的經濟衰退卻無能為力。
要解決當前的問題,則必須「放鬆褲帶」,就像歐蘭德所主張的那一套,以法國大選結果作為歐洲經濟政策的公民投票樣板。
現在歐洲對「撙節」措施的反彈已遍地開花。法國要求重新談判「財政條約」,荷蘭也因為進一步削減支出而出現政局紛擾;義大利總理蒙提則表示:「我們現在所做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促進成長。」
其實德拉吉的談話乍看之下是為了「成長協定」,但細觀之後卻又另藏玄機。他說,負債沉重的國家必須削減赤字,這是「無可避免的」。